10月16日下午,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主辦的“文明互鑒——非洲雕刻藝術展”在長寧校區開幕。本次展覽由上海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上海市歸國華僑聯合會支持,上海市對外經貿大學博物館承辦,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與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發展合作研究院共同協辦。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副局長祝君波,中國包裝總公司原常務副總經理韓順偉,徐匯區僑聯黨組書記、區僑辦主任潘淑敏,徐匯區委統戰部二級調研員羅漢,中國非洲史研究會會長、上海市世界史研究會會長、華東師范大學非洲研究所所長沐濤,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總編輯王劍,同濟大學博物館原負責人章回波,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藝術研究專家、本次展覽藏品人趙寶培等眾多嘉賓蒞臨開幕式。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校長汪榮明出席開幕式并致歡迎辭,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沈藝主持活動,與師生代表共同見證。
▲校長汪榮明致歡迎辭
汪榮明表示,中非友好穿越時空、跨越山海、薪火相傳。本次展覽以“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為經,以百余件非洲雕刻精品為緯,編織出一幅中非文明互學互鑒的生動畫卷。他強調,文化交流是貿易往來的深層基礎,文明互鑒是民心相通的堅實橋梁。值此建校65周年之際,此次展覽意義非凡,既是對學校辦學歷程的文化獻禮,更展現了新時代大學的文化自覺與使命擔當。這是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明交流互鑒”重要論述的務實舉措;也是傳承文化、服務社會,推動美育教育創新開展,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積極探索;更是立足“外”“經”“貿”特色,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全球文明對話貢獻“上經貿大”智慧與力量的生動例證。
▲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原副局長祝君波發言
祝君波在發言中將書籍比作“紙上的文明”,將雕刻譽為“立體的史詩”,二者都是文明互鑒的重要載體。他指出,長期以來國內對非洲藝術的認知多源于西方“轉述”,而本次展覽與趙寶培先生著作《變形之美》的結合,創新了“著書”與“展物”同步的模式,是從中國視角深度解讀非洲藝術的優秀典范。他認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舉辦此次展覽,充分展現了高校超越專業壁壘的文化擔當與遠見卓識,是上海作為國際文化交流中心推動文明對話的生動實踐。
▲黨委副書記、副校長沈藝主持開幕式
▲趙寶培向校方捐贈《變形之美》套書
▲校長汪榮明為趙寶培頒發證書
開幕式上,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藝術研究專家趙寶培向學校捐贈《變形之美》套書。為表達謝意,汪榮明校長為趙寶培頒發捐贈感謝狀,并向趙寶培頒發校博物館特聘專家證書。
▲著名收藏家、非洲雕刻藝術研究專家趙寶培發言
趙寶培在發言中表示,常聽到“中國人在非洲雕刻上是個晚到者”這個說法,歷史原因造成了這一局面。如今,隨著中華民族重返世界舞臺中心,研究歐美藝術如何從非洲雕刻中汲取養分并建立領先優勢,已成為我們必須重視的課題。作為改革開放后赴非的第一代中國人,他回國后編著了國內第一部由中國人介紹非洲雕刻藝術的書籍——《變形之美》。他特別感謝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為此次展覽提供了高水平的平臺,讓這些珍貴的非洲藝術得以與公眾見面。他激動地表示:“我始終堅信,既然‘非’可為‘歐’用,相信‘非’一定能為‘中’用。”他期望此次展覽能成為一個起點,啟發更多中國學者和藝術家從非洲雕刻中汲取養分,為中國藝術的發展帶來影響。
“文明互鑒——非洲雕刻藝術展”于2025年10月至2028年10月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長寧校區持續展出。展覽通過百余件非洲雕刻精品的實物展陳、圖文解說等形式,旨在向社會公眾展示非洲文明的多樣性與獨特魅力,增進中非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為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近年來,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高度重視大學文化建設,結合學校的歷史底蘊和辦學理念,依托博物館平臺,以“全球貿易中的文化交流”為核心敘事軸線,秉承“館校融合”理念,打造集教育、收藏、展示于一體的文化育人平臺。深度挖掘全球貿易歷史中的文化交流印記,弘揚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經貿文明精神,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助力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面向未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類大學戰略目標,堅持“強服務能力、強貢獻程度”價值導向,聚焦“外”“經”“貿”特色強優勢、拉長板,全面深化綜合改革,全力跑出高質量發展“加速度”,加快提升服務貿易強國、教育強國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能力能級,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上經貿大”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