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抓機遇 敢作善為
在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
行政工作報告
校長 汪榮明
(2024年1月19日)
各位代表,同志們:
根據大會安排,我代表學校向第二屆教職工代表大會暨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作行政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審議,并請列席代表提意見。
自上一次教代會暨工代會召開以來,學校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和對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為工作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積極落實十二屆市委三次、四次全會重要部署,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的關懷、指導和支持下,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下,胸懷“國之大者”,融入“城之要者”,圍繞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類大學戰略目標,堅持以學科建設為引領、以人才培養為根本,進一步彰顯“外”“經”“貿”辦學特色,進一步強化使命擔當,在不斷強化內涵建設的同時著力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教學科研各領域取得突出成績,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在服務貿易強國、教育強國、上海 “五個中心”建設和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搶抓機遇、敢作善為,作出了新貢獻。
行政工作報告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2023年事業發展情況;第二部分,2024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議;第三部分,2023年維護師生權益的主要舉措和2024年工作思路。
一、2023年事業發展情況
2023年,學校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上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作為核心要義,打造服務黨的治國理政的堅強陣地,在推進內部治理體系建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升戰略服務能級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
(一)強化頂層設計,持續深入推進綜合改革
1.完成章程修訂工作,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完成章程修訂工作并通過市教委核準。新章程進一步明晰了黨委與行政、學校與學院、學術與行政三大關系,完善了現代大學制度體系,為實現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推進“十四五”規劃實施,以規劃引領發展。開展“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執行情況督查,動態監測規劃執行情況,根據指標任務完成情況督促責任部門加快推進落實。開展“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對學校總體規劃、專項規劃和學院規劃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形成評估報告,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和短板并推進整改落實。
3.推進“高地大”建設和高校分類評價工作,強化引擎驅動。以“高地大”建設為牽引,深入推進綜合改革,不斷完善“高地大”建設機制,形成項目籌劃—預算編制—執行監督—成效監測—反饋改進的良性循環。制定“高地大”二期建設優化調整總體方案和學科優化調整方案。精心組織開展高校分類評價工作并取得突出成績,在10所應用研究型高校中,綜合評價和效益評價分別位列第5名、第4名,比上年度分別躍升3名、5名。
4.推進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內部治理效能。完成法治工作測評整改和依法治校示范校申報,連續4年獲評上海高校信息公開優秀單位,內部審計狀況評價連續六年保持A檔成績。統籌做好輿情監控、機要保密、值班值守等工作,妥善處理信訪事項(信訪件辦結率和國網件滿意率均為100%),確保校園安全穩定。推進民主管理,完善校院兩級教代會制度,召開學校第二屆教代會暨工代會第二次會議,做好教代會提案征集、立案和落實等工作,獲“2020—2023年度上海市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二)聚焦戰略需求和形勢需要,著力培養創新型人才
1.以評促建,扎實推進新一輪審核評估工作。以本科教育教學審核評估工作為契機,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突出內涵發展、特色發展與創新發展。成立評建工作領導小組,設置評建工作辦公室、專項工作組和教學單位評建工作機構,形成三級組織機構與工作體系。制定學校、學院和專業三級審核評估工作方案,撰寫自評報告、教學狀態數據分析報告等。全力開展自評自建,精心組織線上評估和實地考察,順利完成線上線下評估考察,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質量和成效獲得專家肯定。
2.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持續推進學科專業優化調整。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強化國際組織人才和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推進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獲批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培育)和上海高校涉外法治人才教育培養基地,與市人大法工委共建“上海涉外經貿法治研究院”。持續優化學科專業設置,開設離岸金融、保險精算實驗班和金融創新人才班,新增國際公共采購、開源創新與數字治理等6個微專業,優化調整部分學科專業。持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5個項目獲上海高校本科重點教改項目立項、3個項目獲上海市研究生教育改革項目立項。
3.加強優質資源供給,扎實推進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新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6門、上海市一流本科課程10門、上海高校市級重點課程17門。建設全球貿易政策分析等博士研究生精品課程5門,籌劃國內首家以離岸經濟人才培養為特色的“滴水湖離岸經濟碩士項目”。在2023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中,國際經貿規則專業再次以綜合評級A+位列全國高校榜首。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獲ACCA2023年度優秀高校稱號。2名教師獲第三屆上海市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學校獲優秀組織獎;1名教師獲第五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
4.持續推進“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構建高質量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入選2024年度上海高校“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培育項目。健全“一體四翼”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入選上海高校特色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單位。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打造文化育人品牌,與兄弟高校聯合申報的《大先生·大師劇·大課堂》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5.扎實推進實踐育人工作,在“行走的思政課”中鑄魂育人。不斷豐富拓展第二課堂內涵,開展“訪萬企 讀中國”“金融報國”“走家鄉 看變革——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等專項社會實踐活動并取得積極成效。入選教育部第六屆省屬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1個,獲評團中央“三下鄉”社會實踐優秀團隊1個、專項行動優秀實踐團隊1個、社會實踐優秀調研報告1個。以賽促學,學生獲得第十二屆中國WTO模擬法庭競賽全國一等獎、第二十一屆“貿仲杯”國際商事仲裁模擬仲裁庭辯論賽全國一等獎等系列獎項,首次獲得全國高校經管類實驗教學案例大賽特等獎、“挑戰杯”全國一等獎。踐行“一線規則”,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建設進入新階段,不斷豐富社區文化育人體系內涵。
6.持續強化創新創業教育,賦能人才培養。深耕創新創業教育教學,開設職業生涯設計(講座類)課程68門,舉辦第七期國際商業創新創業精英人才“博實”特訓班。加強創新創業平臺建設,與上合示范區管委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建“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創新創業學院”,舉辦2023中國—上海合作組織青年創新創業論壇。獲批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基地,連續五年獲評上海市A級院校創業指導站。
7.深化招就聯動,持續做好招生就業工作。常態化開展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研,及時將就業市場變化趨勢及用人單位評價反饋至招生和人才培養環節。根據就業情況反饋,科學設置分省分專業招生計劃。緊密對接外交部、商務部等國家部委招錄工作,做好人才輸送專項保障。主動擔當作為,將上級增量招生計劃主要投放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亟需專業領域。持續推進產教融合,加入“滬校蘇企聯盟”,獲2023年陸家嘴金融城產教融合卓越獎。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就業率超去年同期水平。
(三)打造發展新增長極,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服務能級
1.穩步深入推進系列重要戰略合作。校領導多次拜訪商務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國家部委,進一步做深做實現有合作項目,扎實推進服務貿易強國建設、部市共建等工作。聚焦服務國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全面深入推進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戰略合作,與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三方共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滴水湖高水平開放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高創院”),成立高創院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完成高創院機構設置;與上海臨港新片區跨境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簽約;與上海技術交易所國際所(臨港科創中心)合作成立跨境技術貿易聯合研究院;牽頭組建國際數據港產教聯盟;圍繞產教融合、數字經濟、服務貿易、智庫合作等方面創新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與市知識產權局、市人大法工委、廣西商務廳、湖南商務廳、上海財經大學、喀什大學、內蒙古財經大學等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或深化戰略合作。服務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與安慶市人民政府、銅陵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深化與蘇州市務實合作。持續加強與附屬松江實驗學校的交流合作,推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支持附校打造老百姓家門口有特色的優質學校。
2.持續強化學科建設龍頭牽引作用。進一步強化現有一級學科博士點內涵建設,新開設全球經貿治理二級學科博士點,應用經濟學科排名位列全國前14%(軟科),獲批應用經濟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翻譯專業碩士點評估獲B+等級,位居市屬高校第一名。組織開展統計學、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區域國別學、數字經濟、知識產權、審計等碩士點申報工作,培育智能科學與技術、國際事務、國際稅務等交叉一級學科和專業學位類別。推出科研與教學績效分析報告及院系科研成果統計分析報告,服務學科建設。強化學術期刊建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國際商務研究》入選2023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國際商務研究》入選2023年版CSSCI來源期刊擴展版,兩本期刊均獲評“全國高校質量進步社科期刊”和第八屆上海市高校“優秀社科期刊”獎。
3.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提升服務能級。有力服務“進博會”,合作承辦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聯合主辦“2023國際投資與金融合作論壇”,連續三年選派學生志愿者擔任商務部專題展講解員,舉辦“進博會”智庫選題研討會并報送“進博會”專報10余篇。服務法治中國建設,與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共建“知識產權聯合研究院”,成立學校法治與國家治理研究院,入選上海市全面依法治市研究基地—涉外法治研究基地。服務高水平對外開放,高質量承辦局級干部選學班,舉辦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專題研修班、廣西商務廳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專題培訓班。聚焦經貿領域重大問題推進6個市級重點創新團隊建設,嚴格開展績效考核。科研獲獎和成果發表取得新進展,獲國家級項目立項20項、省部級項目立項45項,獲省部級獎項8項(其中第十四屆上海市決策咨詢研究成果獎2項)。服務全球經貿治理,發布《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研究藍皮書》《中國戰略性大宗商品發展報告》和2023年中非投資指數,獲評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第九屆杰出理事單位并入選常務理事單位。
4.進一步打造服務黨的治國理政的智庫高地。強化頂層設計,推出智庫建設管理辦法、智庫成果認定細則和智庫培育項目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形成較為完備的智庫管理和評價體系。出臺智庫序列高級職稱評定辦法,為智庫建設和智庫人才培養提供制度保障。著力打造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強化智庫研究優勢,服務國家和上海的咨政能力顯著提升,入選上海市人民政府決策咨詢研究基地、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首家決策咨詢研究基地,啟動全市首批高校決策咨詢青年骨干培養,決策咨詢研究成果位居上海高校第三名、市屬高校第一名。
(四)建設高質量師資隊伍,深入推進人才強校戰略
1.強化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加強思想政治引領,長效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召開師德教育暨人才工作座談會、教師節優秀教師座談會,加強新時代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宣傳教育,在職稱評聘、評優獎勵等工作中嚴格落實師德第一標準;打造師德品牌矩陣,提升教師育德素質能力。開展“時代強音”教師宣講、“師德大講堂”“青年教師圓桌論壇”“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等活動;完善教師榮譽體系,營造尊師重道良好氛圍。做好“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寶鋼教育獎等申報推薦工作。
2.持續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做好高層次人才引育和人才梯隊建設工作,申報推薦“攬蓄行動計劃”人才20人,向上級報送各類人才計劃項目推薦人選51人次,入選東方英才計劃領軍項目1人、拔尖項目2人、教師項目2人和青年項目5人,入選白玉蘭人才計劃青年項目4人。聘任特聘教授10人、校內領軍人才崗位2人。
3.推進教師考核評價改革與崗位分類管理。推進教師職稱與考核制度改革,修訂、制訂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有關文件5項。暢通教師發展通道,完成170余名教師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級晉升工作。加強崗位考核與合同管理工作,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做好教師培訓培養工作,“教師專業發展工程”入選國外高級研究學者1人、國外訪問學者3人、國內訪問學者2人,入選“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25人。
(五)聚焦提質增效,做好國(境)外合作與校友工作
1.推進國(境)外交流合作網絡提質升級。與35個國家和地區的118所高校、國際組織簽訂協議181份,其中續簽協議22份。校領導帶隊訪問3所中外合作辦學伙伴高校和2所海外孔子學院合作院校,深化雙方合作關系。與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簽署經濟學碩士聯合培養協議,與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培訓中心、瑞士伯爾尼大學世界貿易研究所、哈薩克斯坦國立大學等簽署諒解備忘錄,推進與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馬耳他大學、新西蘭奧克蘭理工大學的合作洽談與協議簽署。重點推進碩士及以上合作項目開發,與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等12所高校建立“1+1”碩士聯合培養合作關系,與4所歐盟地區高校持續開展伊拉斯謨項目合作。新增 1名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派出學生103人次參加32個國(境)外交流項目。
2.進一步做好凝聚校友服務校友工作。不斷健全校友組織體系,在22個海內外地方校友分會基礎上,籌建貴州、湖北等地方校友分會和跨境電商、金融、人力資源等三個行業校友分會,完成廣東、北京、港澳地區、山東校友分會新一屆理事會換屆選舉。組織開展校友林櫻花樹認捐掛牌賞櫻、校友會第一屆第三次會員大會暨畢業20、30周年校友值年返校、78、79級校友畢業40周年值年返校和校友嘉年華等系列活動,在產學研合作、招生就業等教學科研各領域匯聚校友力量,獲校友捐贈超300萬元。
各位代表,同志們:過去的2023年,是全體師生員工團結拼搏的一年,是各項事業昂揚向上的一年。在這一年里,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的堅強領導下,在海內外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干部和師生員工唯實唯干唯先,善謀善作善成,匯聚起愛校榮校、篤行實干的磅礴力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領域均取得積極成效,綜合實力和服務能級持續提升,在奮進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類大學新征程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新篇章,得到上級、廣大校友和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學校事業發展邁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的新時期、新征程。
在這里,我代表學校,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教衛工作黨委、市教委,向全體師生員工和海內外廣大校友,向關心支持學校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2024年主要工作的思考和建議
(一)對當前發展形勢的思考
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入一個可以更有作為的新階段,要堅持以高水平開放為引領、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統籌發展和安全,高標準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深入推進制度型開放。
2024年是上海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重要一年,是上海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開局之年。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服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配套印發了《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計劃實施方案》,全力推進新一輪高等教育綜合改革。
2024年是學校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化新一輪綜合改革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落實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戰略合作、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的關鍵之年,形勢催人奮進,發展大有可為。
(二)對2024年行政工作的建議
基于對當前所處歷史方位和肩負歷史使命的思考, 2024年學校行政工作重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扎實推進新一輪綜合改革,完善辦學治校體制機制。把深化綜合改革擺在突出位置,對標對表《關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服務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計劃實施方案》要求,制定學校全面深化綜合改革三年行動計劃。發揮“高地大”二期建設、高校分類評價、“十四五”規劃對事業發展的牽引作用,在推進項目和規劃任務落地的同時,進一步做好補短板、拉長板工作。進一步做好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建立健全全過程預算績效體系。完善內控機制,進一步做好招投標、內部審計和巡察工作。加強管理隊伍建設,完善部門協同和科學決策機制,切實提升管理服務效能。
2.抓住和用好重大戰略機遇期,加速提升戰略服務能級。服務國家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臨港新片區聯合舉辦高水平開放創新論壇,建實建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滴水湖高水平開放創新研究院,打造高水平國際化交流高地、高水平智庫研究高地、具有全球勝任力的開放型人才培養高地、高水平經貿人才集聚高地等“四個高地”。推動首批專碩和一批高水平研究人員入駐臨港,為臨港新片區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和前沿產業發展等持續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積極爭取上級支持,扎實推進部市共建工作。
3.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著力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優化本科專業調整機制,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申報“國際經濟與貿易—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金融學—應用統計學”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計劃申報“網絡與新媒體”和“大數據管理與應用”兩個新專業,持續強化國際組織人才、數字經濟人才和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扎實推進審核評估整改,將整改實效充分轉化為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效能。以“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為牽引,持續提升“三全育人”成效。設立課程思政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和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不斷完善“大思政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課程思政高質量發展。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持續促進創新創業教育協同育人。健全專業學位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落地實施“滴水湖離岸經濟碩士項目”,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推進“長學制人才培養改革試點”,深化研究生教育督導改革,全面推廣“導學團隊培育計劃”,著力提升學術學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
4.強化學科和科研內涵建設,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完成統計學、外國語言文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一級學科博士點申報沖刺各項任務,完善“開放經濟”和“數字經濟”兩類學科群,做好新興交叉學科、關鍵領域學科碩士點申報工作。主動對接上海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十大專項計劃,制定專業學位博士點、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碩士點三年培育計劃,申報法律、翻譯、會計專業學位博士點。圍繞“五個國際”,持續推進應用經濟學攀峰,培育一批優勢平臺—基地—項目—團隊。圍繞多邊貿易規則、規制、管理、標準,加強數字經貿、金融監管、涉外法治等多學科有組織交叉研究,以經濟學為支點申報區域國別學碩士點。進一步理順科研管理體制機制,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推進科研創新團隊建設,產出一批高顯示度的科研成果。聚焦“外”“經”“貿”特色,圍繞世界多邊貿易體系、國際經貿關系、國家和上海經貿有關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產出大批緊密對接國家、上海需求的決策咨詢成果。
5.持續建設高素質師資隊伍,為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激活人才強校引擎,持續加強“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上海市‘四有’好教師(教書育人楷模)”等候選團隊和個人的培育培養工作,促進優秀教師梯隊科學化、結構化發展。切實做好高層次人才攬蓄工作,舉辦攬蓄工程青年學者論壇,加大高層次人才引育力度,做好引進人才職稱晉升認定工作。做好上級各類人才計劃的遴選申報工作,進一步激發中青年教師追求卓越的創新動力,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加強高層次人才考核評價,不斷積聚高層次人才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加強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創新團隊建設管理,做好創新團隊中期考核和淘汰工作。
6.擦亮國際化辦學品牌,提升國際合作平臺能級。優化國際合作網絡,穩步推進到期協議續簽工作,積極拓展與世界高水平大學開展務實合作,加強與國際合作伙伴高校間的交流互訪、挖掘既有合作網絡潛力,積極推動國際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持續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努力實現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機構)的新突破。廣泛開展高層次國際聯合培養,積極拓展優質“1+1”雙學位聯合培養項目,不斷提升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依托WTO講席院校和WTO亞太培訓中心,著力培養高層次國際組織人才。持續推進專業國際認證,完成英國商學院畢業生協會(BGA)金牌國際認證,加速推進AACSB認證工作。
7.推進校友工作創新,匯聚高質量發展合力。加強與校友分會、重點校友企業、專業公益基金會、重點校友、關心學校事業發展的社會熱心人士的聯絡及溝通,鞏固已有捐贈渠道,拓展海內外籌資渠道。提升基金會公益籌資品牌項目影響力,積極爭取大額捐贈。充分發揮學院積極性,增強學院主動性,壓實學院主體責任。選聘好2024屆畢業生校友聯絡員,引導鼓勵學院開展往屆畢業生聯絡員回訪交流活動。挖潛增效,充分利用校友資源,持續推動相關戰略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化。
在此基礎上,2024年學校將推進綜合改革,持續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強化人才精準供給,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緊密對接上級決策部署要求,進一步提升綜合實力和服務能級,在更高起點上開創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學校事業一步一個臺階向前進步和發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上經貿大人”的艱苦奮斗、篤志前行。廣大師生員工既是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類大學的建設者,又是學校事業蓬勃發展的受益者。面向新征程,學校將緊緊依靠廣大師生員工,持續加大對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努力實現新的更大跨越,更好滿足廣大師生員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好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不斷增強大家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歸屬感,讓每位師生員工都積極主動地把智慧和力量投入到學校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在推進學校事業發展過程中充分展現聰明才干、實現人生價值。
接下來,我向各位代表報告學校在維護師生權益方面的主要舉措和工作思路。
三、2023年維護師生權益的主要舉措和2024年工作思路
學校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術為魂”的辦學理念,把事業發展與廣大師生員工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緊密聯系在一起,長期不懈一體推進“上經貿大”情感共同體、價值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建設,秉承發展為了廣大師生員工、發展依靠廣大師生員工、發展成果由廣大師生員工共享的辦學思想,自上一次教代會暨工代會召開以來,在校領導班子的精心謀劃和大力推動下,緊鑼密鼓地推進各項民生工程建設并取得積極成效,不斷改善廣大師生員工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
2023年關心維護師生切身利益的主要舉措
1.進一步提升教職工工資福利待遇。通過爭取外部資源和開展社會服務等途徑,持續提升廣大教職工績效工資整體水平。做好人才租房補貼、“滬惠保”投保、引進費及科研啟動費發放、人才療休養等工作,全方位提供人才支持服務。組織130余名教職工開展“看上海”項目,組建11個團組近300名教職工參與暑期療休養活動。完成價值約227萬元的各類卡券和慰問品的采購與發放工作。
2.持續完善學生精準資助體系。評選各類獎助學金獲得者5.2萬余人次,發放資金總額5565萬元。完成350名服兵役和畢業生基層就業學費資助審核,發放資金130.659萬元。做好暖心育人工程,完成571名困難學生認定,向8120人次學生發放各類困難補助293萬元。關心關愛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生社區成立“石榴籽”工作室。
3.持續做好關心慰問教職工工作。修訂工會日常關心慰問教職工實施辦法,完成年度教職工商業保險和綜合險續保工作,調整增加大病保障額度。實現退休教職工體檢的定向采購及與在職教職工體檢資源的共享,完成退休黨支部書記、副書記、委員工作補貼標準的提升以及退休教職工生活補貼的按時發放,相繼開展春節、敬老節、“送清涼”“送溫暖”“七一”等專項慰問。
4.推進美麗校園、健康校園、幸福校園、平安校園建設。建設美麗校園,建筑面積37700平方米的松江校區基本功能補缺工程開工建設,新建學生公寓2幢、食堂1個、變電站1個、濕垃圾處理站1個;完成學生社區閱讀花園、社區小農場、經貿大道荷花工程、足球場草坪換新等項目建設,推出美食節、捕魚節。打造健康校園,開展門診就診、急診出診、外傷處理、理療、醫療咨詢和發熱學生異常癥狀追蹤隨訪等近10000人次。創建幸福校園,推進貿易談判模擬實訓室二期、社區藝享家和一食堂二期等多個項目改造,完成1460平方米空間改造和環境改善,其中貿易談判摸擬實訓室已投入使用。建設平安校園,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更新三校區校門機動車道閘和人行閘機設備,完善三校區統一管理、訪客車輛進校小程序與車輛道閘對接等功能,提升校園交通管理效能;完成學生社區智慧消防監測平臺項目建設,提升消防數字化水準;松江校區校園安全事務受理中心被評為2023年度“高校治安安全示范點”。
5.構建開放型經濟學科群文獻資源體系。推進優質數字和紙質資源建設,加大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建設的數字資源保障力度,投入經費1300余萬元。其中,新增和續訂沃頓WRDS系列數據庫等中外文數據庫62個、電子圖書1624冊,采購并加工新書17771種、32753 冊,訂購中外文報刊 637 種、783份。開展WTO特藏文庫1.0版建設,匯聚WTO、GATT、爭端解決機制、反傾銷、RCEP、CPTPP 等主題圖書800余種;繼續加強貿大文庫建設。
6.推進數字化轉型取得新進展。不斷推進智慧校園建設,進一步夯實數字基座,推進校園數字化轉型。持續強化數據中心建設,建設數據駕駛艙、管理決策分析系統。建設績效數據管理平臺,為進一步提升數據服務水平、開展科學決策奠定良好基礎。“一網通辦”項目建設取得顯著成效,《深化“一網通辦”助力數字化轉型》案例入選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典型案例, 《“一網通辦”平臺建設項目》案例獲2023年度上海市高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優秀案例銀獎。
7.推陳出新打造文化育人新陣地。精心組織展覽,在第二十屆上海教育博覽會評選活動中獲得“優秀展陳獎”。開展紀念更名大學十周年活動,全面回顧總結學校十年來的辦學成果和經驗。打造美育文化產品,展演大師劇《汪堯田》,舉辦迎新晚會、大學生新年音樂會、新年晚會、藝術團專場演出、行知藝術沙龍等活動。強化“唱享、舞動、樂藝、聲繪”藝術特色,建強大學生藝術團,推薦報送第七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集體及個人作品13項。面向全校學生開設《校博物館首展展品賞析》通識課程,舉辦“十九世紀中葉歐洲銅版畫里的中華風情”“絲路頌——紀念‘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文化攝影特展”等特色展覽。
(二)2024年做好民生保障工作的相關思路
2024年,學校將抓住機遇、主動作為,在做大事業發展“蛋糕”的同時織密扎牢民生保障網,進一步做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做實“暖心工程”,辦好“惠民實事”,解決好廣大師生員工的“急難愁盼”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每位師生員工,讓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工作生活得安心、舒心、暖心。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包括:
1.持續提升工會服務能級,切實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打造“引領工程”,完善校院兩級教代會制度,召開第二屆教代會暨工代會第四次會議,做好教代會提案征集、立案和落實等工作。打造“聚力工程”,開展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評選和選樹活動,推進各類婦女先進集體和個人評比,建設古北校區教職工活動中心、舞蹈訓練室和合唱訓練室,不斷完善松江校區職工書屋建設。打造“暖心工程”,不斷完善教職工法律援助機制,持續推進教職工心理咨詢中心和“婦女小家”“媽咪小屋”建設等工作。打造“強基工程”,持續強化工會理論知識和業務能力培訓,推進工會理論研究等工作,加強“智慧工會”建設。
2.做好教師關愛體系建設,強化服務保障。落實上級有關要求,做好獲得嘉獎和記功人員的獎勵工作。推薦高層次人才參加上級組織的國情研修班,全方位做好各類高層次人才的服務保障工作。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教師成才發展的重要支持作用,扎實做好每月“1對1”心理咨詢,開展心理減壓沙龍,舉辦心理教育專題活動,加強理論培訓,交流實踐經驗,提升教師隊伍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育人能力。改善“紅領驛家”教師人才公寓配套設施服務,打造暖心育人物理空間。
3.以學生為本,做好學生資助和管理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機制,優化資助工作信息化平臺建設,做好勤工助學、研究生“三助一輔”、本科生國家助學金和困難生生活補助、特殊困難補助認定等工作,持續打造“3+X”精準資助體系。構建好社區“三全育人”生態圈,聚焦學生成長成才需要,建好學生社區心理健康工作站、就業創業工作站、勞動教育工作站、退役軍人服務站和“接訴即辦”綜合服務平臺,把育人力量有效下沉到教育管理服務學生的第一線。持續推進社區綠化改造,建設“四季有花、夏季有蔭、樓棟有景、出門見綠”的綠色社區。
4.完善基礎設施條件,提升支撐保障水平。加快推進松江校區基本功能補缺工程建設進程,布局“十四五”規劃二期新建項目申報,完成松江校區校園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啟動路橋交通規劃和校園景觀綠化規劃編制。推進實施圖文信息樓大修工程、學思樓智慧教室建設等工作,開展松江校區給排水管網及道路改造項目的前期準備工作。加大零星修繕項目實施力度,及時解決校園建筑設施的老化破損等問題。合理規劃校園及社區環境,重點打造特色場景,創建綠色生態校園。推進長寧校區體育中心二樓、長寧校區原咖啡館和松江學生社區地下自行車車庫等“灰色空間”改造工作,積極推進閔行校區停車場建設并面向社會開放。落實《智慧安防數字化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成立智慧安防數字化升級行動領導小組,統籌協調規劃學校智慧安防建設。
5.深入推進智慧校園建設,以數字賦能教育教學和管理。繼續夯實“一網通辦”建設基礎,優化辦事流程,以信息化技術提升廣大師生員工的獲得感。加強數據中心建設,繼續推進學校數據治理工程,完善管理決策分析系統和績效數據庫平臺建設,提升數據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建設,提升網信安全。改造升級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統、本科教學管理平臺等業務系統,提升信息化服務水平。做好智慧教室建設,提升教學設施現代化水平。
6.推進特色文獻資源保障體系建設,服務教學科研。圍繞學科建設規劃,推動構建開放型經濟學科群文獻資源體系。完成紙質圖書加工入藏和《復興文庫》館藏建設工作,做好重點圖書資源的內容挖掘、展陳,加大圖書資源服務教學科研的力度。加大數字資源建設力度,強化重點學科、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的文獻資源保障,新增采購Westlaw法律數據庫、創新樹數據庫、經濟學國際頂刊等6個數據庫資源及平臺。實施“讀者驅動”策略,通過線上薦購和線下薦購相結合,形成多元化資源采訪工作機制。夯實特色館藏基礎,新增特藏文獻100種以上,凸顯貿大學術文化傳承。
7.堅持文化育人,持續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啟動2024—2026年度上海市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建立文明校園創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機制。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實“十四五”校園文化建設專項規劃,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和先進文化。深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和校史文化傳承,組織開展第十屆校園文化藝術節,做精做強博文講堂和文化市集活動。弘揚大師精神,創排2024版大師劇《裘劭恒》。辦好校史講堂,組建大師精神宣講團,激勵引領廣大師生員工砥礪奮進新征程。加快推進“三館合一”進程,推出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和貿大記憶——校影像檔案展。
各位代表、同志們:
經過60多年的不懈奮斗,學校已經進入躍上新高度、實現新跨越、取得大發展的提檔升級關鍵期。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高等教育需求側的變化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黨中央作出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決策部署,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及時推出深化上海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學校新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
對學校而言,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難免會面臨各種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迫切需要各位代表、廣大師生員工建言獻策,匯集眾智、共謀發展。衷心希望各位干部教師在全新的2024年,以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的銳意進取精神,在踐行重大理念、落實重大戰略、推進實施重大任務上奮發有為,在建設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特色鮮明的高水平財經類大學新征程上書寫新的人生華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作出“上經貿大”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