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項目被評為2019年度上海市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
項目負責人:程潔
實驗鏈接:
項目介紹視頻:
教學引導視頻:
實驗內容與目的:
國際貿易實戰虛擬仿真實驗目(International Trade Simulation,簡稱ITS),以獨立開設實驗課程為形式,將參與實驗的學生分組,賦予其國際貿易公司經營團隊的虛擬身份,要求其在仿真的商務環境中自主開展進出口交易,借助于虛擬仿真的手段和跨境校際合作的模式:
突破公司現場實習實訓在地域、人數和時空上的限制,解決學生因容量小、成本高、風險大而無法在真實環境中大規模開展國際貿易實驗的問題;
大量真實的交易案例,在完成數據脫敏后得以還原,不同地區的學生同期在線,全球化環境得以低成本實現,原本近乎不可達的企業資源、多元文化資源轉化為豐富的可實驗資源;
學生在較短時間內進行密集性實踐,隨時隨地、不限次數地開展同類實驗,顯著優化學習效率;
教師通過實驗設計可凸顯國際貿易中的變化因素,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控實驗的復雜度和挑戰度,切實促進學生國際貿易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顯著優化教學效果。
本實驗目的分為三個層面:
在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里,學生通過組建和運作虛擬的貿易公司,親身從事國際貨物買賣,強調貿易、金融、營銷、法律、會計、管理等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強調團隊合作,在競爭、應變中全面提升國際貿易綜合實踐能力。
在虛擬仿真的條件下,學生通過密集、純化、強化的實驗,理解國際貿易的本質特征和變化因素,提升學習的自為性、系統性和效率性,并且通過創造性地構想、實施不同的實驗方案,在觀察、反思、調整中,提升創新創業思維和能力。
通過跨境校際合作,在虛擬貿易環境中引入真實的多元文化因素,通過人際之間真實的溝通與互動,虛實結合,給學生以開放的平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全球化的思維。
實驗原理與方法:
實驗在多個實驗端口同時開展,如“中國端”、“美國端”、 “加拿大端”、“法國端”等。學生根據所在地在相應的端口注冊成立虛擬公司,以公司經營團隊的身份,在開放仿真的國際商務環境中自主運作國際貿易公司,全方位模擬真實企業的國際貨物買賣活動。
教師在一個實驗端口(例如“中國端”)以國內買家的身份發布對另一個端口(例如“美國端”)商品的需求,從而在本地端口引發進口交易,繼而通過學生之間互相競爭,在另一個端口引發出口交易。教師有控制地不斷釋放國內需求,營造出活躍的實驗環境。同時在實驗期間,教師將適時地調整各項預設數據,并人為制造各種貿易實際中常見的意外、風險,形成實驗環境中的動態變化。
依靠自主研發的ITS國際貿易實戰虛擬仿真平臺與精心設計的實戰實驗方案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虛擬的云端認識國際貿易環境,感受多元的商業文化,在多輪的競爭性交易中逐步有效地提高國際貿易綜合實踐能力,提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各地學生(每2-3人一組)分別登錄中國端、境外端(例如美國端)注冊一家屬于自己的貿易公司,并以該公司經營者的身份,通過平臺內的郵件系統或“面對面”的視頻談判等方式,與其他地區高校學生模擬的貿易公司進行商務溝通,開展國際貨物買賣。教師團隊則登錄“教師外方端”,以虛擬的身份參與實戰,成為把控實戰穩定有序運行的專業力量。
平臺上每天都會發布各種貿易信息,除了來自于其他端公司發布的信息,還有國內用戶的進口需求,不斷更新的國內貨源信息,同時,貿易政策、外匯匯率、出口退稅、進口關稅等各項費用和稅率也會不時地進行調整和變化。這些涉及各端宏觀資訊、最終需求和供應信息的發布,以及運費、關稅等貿易敏感指標的調控,均由“管理端”教師實施,同時,“管理端”也肩負除貿易商之外的其他貿易服務機構(運輸公司、保險公司、銀行等)的特殊流程運營支持和風險設計(例如貨物在海運途中遭遇意外風險、一國關稅臨時調整等)。
中國端、境外端、教師外方端、管理端互相關聯,遵照國際貨物買賣的業務邏輯,通過即時數據交換,營造出一個活躍互動的互聯網國際商務環境,郵件系統、合同簽訂系統、國內采購系統、出口履約系統、進口履約系統、銀行結算系統、國內銷售系全面支撐其學生的國際貿易綜合實踐,匯率風險、合同風險、政策風險、價格風險、自然風險等諸多貿易中可能面臨的風險,由教師借助平臺功能或虛擬角色有目的、有控制、有針對性地釋放。學生在源于實際并強化于實際的虛擬環境中不斷實踐、摸索,有效親驗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切身體悟國際貿易實務的流程和風險把控,從而逐步建立起對市場、效益、成本和風險的正確認識,實現對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和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