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歐國家斯洛文尼亞的港口城市科佩爾(Koper),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赴斯洛文尼亞進行海外教學實習的師生,正用語言與文化架設起跨越山海的橋梁。2025年7月初,他們的海外實習項目在科佩爾普利莫斯卡大學孔子課堂(Confucius Classroom Koper)蓬勃開展。一周以來的漢語教學實踐與文化傳播浸潤,不僅見證著中華文化在亞得里亞海岸的生根發芽,更記錄著國際中文教育學院青年學子的迅速成長與收獲滿滿。
精準教學:從入門基礎到生活表達
在當地兩名本土漢語教師卡迪婭(Katja)和安妮雅(Anja)的帶領下,海外實習團隊的小老師們,以“一對二”或“一對三”的分組形式,幫助不同水平的學員實現了中文語言能力的階梯式提升。
趣味啟蒙打基礎:
初級班以長城、兵馬俑等中國歷史文化地來點燃學生的興趣,通過《找朋友》《顏色歌》等兒歌寓教于樂,夯實基礎,用十二生肖文化來引發孩子們的盎然興致。
場景應用促表達:
中級班則聚焦實用場景,從學習“我的房間”話題之下的家具等詞匯與基礎句型,進階至“我的一天”的活動表達,相關量詞的精準教學,顯著提升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創新方法激興趣:
親屬稱謂的教學、“你家有幾口人”等情景對話,讓漢語交際能力在互動中自然生長。學習過程中,歌聲始終相伴,初級班《顏色歌》與中級班《熱愛105°C的你》成為語言學習的催化劑。
文化浸潤:從感知體驗到匠心創造
課堂之外,海外實習團隊與當地漢語教師傾力合作,精心策劃了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活動,讓學員沉浸式地體驗中華文化的多樣形式。
動靜相宜傳武韻:
每日清晨,師生共習太極二十四式,野馬分鬃、白鶴亮翅、摟膝拗步、手揮琵琶,當地孩子們在實習團隊小老師們的帶領下,初次體驗了太極拳的魅力:武術不僅僅是招式,更是傳遞著剛柔并濟的東方哲學。
巧手匠心承非遺:
文化工作坊高潮迭起——學生們親手扎制毽子,課后庭院自發練習的身影,是文化生根的生動注腳;團扇制作從千年歷史講起,孩子們執筆繪就熊貓、茉莉花,素白扇面綻放天馬行空的東方美學;撥浪鼓DIY中,中國名字、太極八卦躍然鼓面,傳統樂器煥發新生。
影音藝術潤心田:
動畫電影《哪吒》展現中國故事魅力,扇面畫工作坊中的團扇舞開場表演贏得滿堂喝彩,傳統藝術以青春活潑的姿態直抵人心。
團隊成長:從教學實踐到文化使者
此行對實習團隊而言,遠非一次普通的教學實踐。
教學能力的淬煉:
面對不同年齡與水平的學生,海外實習團隊在當地教師的帶領下,靈活調整策略——從一對一糾音示范,到“一對二”或“一對三”的分組管理;從詞匯句型的層層解析,到歌曲舞蹈的創意編排。挑戰讓他們的教學技巧飛速成熟。
文化傳播的深耕:
如何將風箏的輕盈、雞毛毽的靈動、撥浪鼓的童趣、團扇的雅致深入淺出地表達傳遞?海外實習團隊和當地教師一起不斷進行探索。當看到孩子們將中國元素繪入扇面和鼓面,當聽到《熱愛105°C的你》被孩子們自信唱響,文化共鳴和大同之美此刻正得以具象化。
橋梁角色的擔當:
從“教語言”到“促交流”,海外實習團隊的角色悄然升華。庭院里共同踢毽子的歡笑,文化問答中的思想碰撞,制作手作時的協作分享——這些瞬間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文化紐帶,讓斯洛文尼亞少年兒童心中的中國印象,從遙遠的符號變為可觸可感的溫度與色彩。
跨越山海的回響
在本次科佩爾孔子課堂的海外實習中,上海對外經貿大學的學子們以語言為舟,以文化為帆。他們不僅夯實了國際中文教育的專業能力,更在亞得里亞海畔播下了友誼與理解的種子。孩子們學說“早上好”時的認真,揮舞彩繪團扇時的自信,齊唱中文歌時的快樂,都是這段旅程最珍貴的回響。當中國風拂過斯洛文尼亞的海岸,這群年輕的“文化使者”正以實際行動詮釋著文明互鑒的深遠意義,為共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之路,書寫下獨具一格的動人青春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