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院 張競予
一、引言:理論學習的時代價值
在21世紀的今天,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社會主要矛盾加速轉化,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我重讀毛澤東同志的《矛盾論》,既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行歷史追溯,又希望借以尋求應對現實挑戰的思想武器,指導我們的奮斗征程。而這篇思想深邃的哲學著作,正是以其深刻的矛盾分析法,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二、《矛盾論》的核心思想體系
本篇文章首先強調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辯證統一。毛澤東同志開篇即指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強調矛盾的絕對性。從中國革命的實踐出發,他批判了割裂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錯誤,提出“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這一論斷突破了機械唯物論的局限,有力地批判了當時黨內存在的教條主義和機械唯物論的傾向,有效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我黨我國的科學普及。
其次,本文還著重論述了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動態轉化的過程。在分析中國社會矛盾時,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捉住主要矛盾”的方法論。他以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為例,論證了矛盾主次地位隨條件變化的規律,指出了中日民族矛盾已經成為當時主要矛盾這一問題。這種動態分析方法,為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指引,直接成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哲學基礎。
再次,《矛盾論》還論述了矛盾斗爭性與同一性的對立統一。毛澤東同志系統闡述了矛盾雙方既斗爭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他強調“斗爭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批判了形而上學的絕對斗爭觀。這一思想對于理解當代社會矛盾具有重要啟示:既要承認差異與沖突,又要尋求合作與共贏。
三、矛盾分析法的現實運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判斷正是利用矛盾分析法對社會發展做出的深刻結論。因此當前,我們既要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即抓住主要矛盾,通過發展解決社會領域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又要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協調發展,即處理好次要矛盾,全面推進社會進步發展。
而在國際關系領域,《矛盾論》的方法論同樣具有指導意義。中美貿易摩擦、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本質上是不同利益主體矛盾運動的表現。運用矛盾分析法,我們既要看到這種矛盾運動斗爭性的一面,妥善處理不同國家間的制度差異、意識形態沖突;也要把握它同一性的一面,發掘各利益集團共同關切的前途命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此外,隨著科技革命的推進,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技術的發展,帶來生產力躍升的同時,也引發倫理、就業等新矛盾。這同樣要求我們運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關系,既要鼓勵創新發展,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把握主流;又要防范風險挑戰,注重矛盾次要方面,不忽視支流——實現科技進步與社會穩定的動態平衡。
四、理論學習的實踐啟示
在閱讀了《矛盾論》之后,我感到矛盾分析法其實也普遍地充滿在我們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我們也許其實在很多方面正使用著矛盾分析法而不自知,即尚處于自發階段而未到“自覺”。例如,我們如果對自己的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則或多或少都會發現自己的相對優勢學科與相對弱勢學科。而此時,在提升學習成績的過程中,矛盾分析法便認為當前的主要矛盾正是弱勢學科的極低分數之現實與總體成績的較高分數之希望之間的矛盾。而要想提升我們的分數,當然就要抓住此時的主要矛盾,努力補齊弱勢科目的短板;同時關注次要矛盾,兼顧其他科目,保持其現有競爭力。
另外,閱讀《矛盾論》還激勵了我時刻采用批判性視角來看待一些可能是眾所周知的“定論”,探尋事物內在的矛盾。又如新文化運動時期,“旗手”陳獨秀振臂高呼,以“德先生”和“賽先生”啟迪人民智慧、點亮民族未來。然而運用矛盾分析法,我們似乎發現民主和科學可能存在內在的矛盾——即科學客觀規律不以人數占比多少或民主與否為轉移,民主與科學在某些時候是對立。故而,我們應當意識到,美西方所鼓吹的“普世價值”中的民主概念,并非不可置疑的圣言、不可逾越的雷池,當我們分析出它與客觀規律、歷史大勢不相符合之時,我們應當指出存在的矛盾,揭露其營造的虛偽。
五、結語:永恒的思想燈塔
《矛盾論》穿越時空的真理力量,在于其揭示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根本規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我們要堅持以矛盾分析法為指導,既保持戰略定力,又增強創新活力,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社會進步。這正是毛澤東思想留給我們的最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