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3期
馬克思經濟思想經歷了一個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研究馬克思經濟思想必須有整體的視野,既要研究馬克思早期的經濟思想,也要研究馬克思成熟時期的經濟思想,更要研究馬克思經濟思想如何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從19世紀40年代上半期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問題得出異化勞動論開始,到19世紀40年代末之后經歷了一個長時段確立起剩余價值論,這一過程基本反映出馬克思如何從分析資本主義“當前的國民經濟事實”走進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本質的深處,如何從揭示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走進揭示資本與雇傭勞動對立根源的深處,如何從考察資本主義紛繁復雜的經濟現象走進總體地把握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深處,從而標示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的科學變革。在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上,正是因為有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的這一科學變革,才有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因此,探討馬克思經濟思想的這一科學變革,有助于我們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有助于我們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創新。
一、馬克思異化勞動論的形成
異化勞動論的提出及其內容的闡述,集中體現在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在《手稿》中,馬克思使用異化范疇精辟地分析了資本主義存在的“當前的國民經濟事實”,并深刻論證了異化勞動的內涵及其與私有財產的關系?!妒指濉分允褂卯惢懂牱治鲑Y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既和馬克思批判地繼承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有關,也和馬克思當時的思想認識程度有關。
一方面,馬克思在批判地分析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中,運用他們使用的異化范疇,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現狀。在大學學習期間,馬克思接受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并經常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學術活動,盡管馬克思是用分析的態度對待黑格爾哲學的,但他依然是一個黑格爾唯心主義者。真正動搖他對黑格爾哲學信仰的,是他大學畢業后受聘《萊茵報》主編時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現實問題迫使馬克思在尋求解決之道時不斷反思黑格爾思辨哲學的不完善之處。黑格爾的異化論是客觀唯心主義的精神異化論,他運用異化范疇說明了絕對觀念是和人類思維無關而獨立存在的主體,自然界是絕對觀念的異化??梢姡诤诟駹柨磥恚惢膶嵸|是對象化的精神活動,是自然界、社會對精神的離異過程。馬克思認為,黑格爾關于主客體關系的看法是顛倒的,異化的主體不是什么精神,它的實質則表現為社會關系。
就在馬克思退出社會舞臺回到書房重新研究黑格爾哲學時,費爾巴哈關于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及異化理論的批判,對馬克思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基督教的本質》《關于哲學改革的臨時綱要》《未來哲學原理》等著作中,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基礎上,闡發了他的人本主義思想和宗教異化學說。他認為,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創造世界就等于基督教中的上帝創造世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和基督教中的上帝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黑格爾的思辨哲學等于理性的神論,絕對精神是人的本質異化的結果,而基督教中的上帝則是宗教的本質異化的結果。費爾巴哈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的同時,從不徹底的唯物主義角度批判了宗教,從而得出了他的宗教異化理論。
馬克思在“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以及整個實證的批判”中,深受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如馬克思自己所說,“全靠費爾巴哈的發現給它打下真正的基礎”。馬克思認為:“從費爾巴哈起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主義的批判。費爾巴哈的著作越是得不到宣揚,這些著作的影響就越是扎實、深刻、廣泛和持久;費爾巴哈著作是繼黑格爾的《現象學》和《邏輯學》之后包含著真正理論革命的唯一著作。”馬克思正是在費爾巴哈宗教異化理論的影響下形成了《手稿》中的異化勞動論。
另一方面,馬克思雖然已經轉變為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但是,他的研究還未能真正走進揭示問題本質的深處。1844年初,馬克思為《德法年鑒》撰寫《〈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時,已經徹底完成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隨著這一轉變的完成,馬克思已經意識到,只是從法律和道德的角度去研究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得出的研究結果即“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這一構成人類生活基礎的問題遠遠不夠,因而開始踏上到政治經濟學領域中去探尋其內在本質的崎嶇之路??梢?,馬克思當時雖然已經認識到“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雖然已經能夠在對鮑威爾關于猶太人問題的批判中,沖破自我意識的哲學思辨,看到現實的人和現實的社會境況,但他還未能徹底地改造哲學,真正地形成唯物史觀。馬克思就是在這樣一種思想境地中批判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完成了《手稿》。
《手稿》是馬克思走上研究政治經濟學道路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正是在這部經濟學著作中,馬克思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立足活生生的現實世界,關注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有生命的個人,運用哲學領域的異化范疇分析政治經濟學領域的現實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異化勞動論,實現了在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的結合中對資本主義的批判,為后來確立剩余價值論奠定了重要基礎。當然,我們看到,馬克思這時關于異化勞動的研究還主要基于人本主義的視角展開,從而無法真正揭示出異化勞動這種社會現象存在的根本原因。
在《手稿》中,馬克思強調要“從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出發”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現實。“當前的國民經濟的事實”是什么?簡言之,就是“異化的、外化的勞動”。馬克思從勞動與勞動產品、勞動者與勞動活動、勞動者與類本質、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分析了異化勞動的內在規定性,由此揭露了資本對勞動的剝削和奴役,揭示了異化勞動所包含著的階級對抗。首先,異化勞動的“這一事實無非是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國民經濟的實際狀況中,勞動的這種現實化表現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異化勞動的這種規定性說明了工人的勞動創造的產品,不過是增加了資本家的資本,卻使工人“越受自己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其次,異化勞動的事實還表明了勞動背離了它應有的本質,即自由、自愿, 人在勞動中可以獲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但它現在對勞動者來說只是外在的東西,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勞動的異己性完全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惫と嗽谏a過程中與他的勞動活動處于異化狀態。再次,異化勞動導致工人與他的類本質相異化。在這里,馬克思借助費爾巴哈提出的 “類生活”“類本質”概念,說明了人的類特性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但是,異化勞動卻使人失去了自己的類生活和類本質。“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 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都變成了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 變成了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人相異化,同樣也使在人之外的自然界同人相異化, 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弊詈?,“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異化勞動導致工人生產出資本家,因而工人對勞動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生產出資本與勞動的關系。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分析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馬克思認為, “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秘密才重新暴露出來”。也就是說,從私有財產的物質內容來說,它的第一個形式——地產還不足以說明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隨著異化勞動的發展,出現了以最高形式——資本為物質內容的私有財產,才充分反映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私有財產是勞動異化的結果。“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借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憋@然,馬克思已經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例如,人是怎樣使自己的勞動外化、異化的,異化又是怎樣由人的發展的本質引起的。在這里,馬克思把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關系看作人類發展特定階段存在的現象,就已經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思路。當然,對于這些問題的真正解決,無疑有賴于馬克思后來關于唯物史觀的創立、對勞動價值論的贊同和創新,以及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明確。
馬克思關于異化勞動論的分析,超越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理論,反映了他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精神,深刻地揭示了后來確立的剩余價值論所要闡明的那種勞動者日益受資本、勞動產品等支配的狀況,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馬克思初涉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還處于“搞清楚問題”階段,還沒有明確地將社會生產關系作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對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問題還未能作出科學的研究,特別是對勞動價值論持有否定甚至反對的態度,歸根到底,則是唯物史觀還沒有得到創立。他雖然揭示了資本與勞動的對立現象,但是卻沒有勞動是雇傭勞動的明確認識,沒能發現資本對勞動剝削的奧秘;他雖然剖析了異化勞動的內在規定性,但是他卻不知道勞動與價值的內在聯系,沒能弄清楚異化勞動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系;他雖然分析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但是卻沒能從總體上科學地把握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從這個角度而言,馬克思異化勞動論的闡釋,代表了他在研究的特定時期即19世紀40年代上半期所形成的研究成果,是對政治經濟學研究的一種最初表達。
二、走進研究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深處
從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開始,馬克思在清算費爾巴哈哲學、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也從懷疑、否定甚至是反對勞動價值論走向了贊同、探索勞動價值論,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中逐步明確了研究的對象,立足客觀經濟事實,深入分析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本質。馬克思經歷了對經濟范疇的革命性變革、對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深入研究和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總體的深刻把握,為19世紀50年代末確立剩余價值論作了大量的研究準備。
第一,清算費爾巴哈哲學,創立唯物史觀。
在對資本主義現實問題的研究過程中,馬克思逐步認識到,必須到物質生產中去探求歷史的發源地,物質的實踐活動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社會化活動,因而他不斷地清算費爾巴哈哲學的痕跡,為科學地開展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開辟道路。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哲學的致命弱點是理論與實踐的割裂,“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因而是一種直觀的唯物主義。直觀唯物主義的明顯特點在于:一是自然主義,費爾巴哈把人的現實自然僅僅理解為先在自然, 而不是“人化自然”;二是人本主義,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把人僅僅理解成自然存在物,而不是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動的社會存在物。講到底,“直觀的唯物主義,即不是把感性理解為實踐活動的唯物主義,至多也只能達到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馬克思對費爾巴哈哲學致命弱點的清算,強調了“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必須從實踐出發來理解問題,從而最終擺脫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由此完成了唯物主義從“直觀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馬克思于1845 年3 月寫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在清算費爾巴哈哲學的基礎上,第一次在實踐的基礎上把人和社會統一起來, 揭示了人的本質和社會的本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類自己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社會實踐不僅是社會生存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各種社會意識形態賴以產生的根源。
1845年9月到1846年夏初,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同整個青年黑格爾派實行最徹底的決裂、肅清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影響中,全面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他們認為,現實的個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是歷史的基本條件,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是歷史的本質,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歷史觀“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各種觀念形態”。唯物史觀的創立實現了社會歷史觀的偉大變革,它作為馬克思一生中兩個重大發現之一,科學地揭示了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為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共產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提供了嶄新的科學論證。
第二,實現研究的立場轉變,探索勞動價值論。
1844 年 8 月之前,由于馬克思接受了當時已經存在的經濟學發展現實,接受了恩格斯早期的經濟學觀點和對價值理論的認識,因而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基本上持否定立場;由于馬克思接受了資本主義“當前的國民經濟事實”,在對異化勞動進行深入分析中,并沒有意識到價值與勞動之間存在著關系,因而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基本上持懷疑立場。1844 年 8 月之后,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過程中,馬克思開始由懷疑、否定勞動價值論轉向贊同、擁護勞動價值論,最終走向發展和創新勞動價值論。1844年底,馬克思與恩格斯合作完成的《神圣家族》,對效用決定價值觀點作了否定,對商品價值問題作了盡管是不成熟的,有時甚至是不正確的論述,但卻意味著馬克思開始向勞動價值論靠近。《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唯物史觀的創立,使馬克思不僅肯定了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對資本主義經濟過程的科學闡述,而且也具備了進一步探索勞動價值論的方法論基礎,從而對價值問題作出了概要的準確論述。馬克思從靠近勞動價值論進一步走到了肯定勞動價值論的立場上,這一立場的真正公開,是在1847年完成的《哲學的貧困》中。在這一文獻中,馬克思在深入批判蒲魯東價值理論的同時,從唯物史觀方面賦予了李嘉圖勞動價值論新的內涵,并在一些理論觀點上實現了對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超越,為他在19世紀50年代末以后系統、完整地論述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奠定了重要基礎。
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研究上的立場轉變,是從研究異化勞動論轉向剩余價值論的關鍵環節。在對勞動價值論的探索中,馬克思搞清楚了勞動與價值之間的關系,說明了勞動是產品價值的源泉,任何產品的價值都是由包含在產品中的勞動量決定的;也認識到了與資本對立的勞動是雇傭勞動,這就意味著研究已經深入到了異化勞動的實質層面。馬克思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初步探索,使他發現了剩余價值論的萌芽,從而為剩余價值論的確立提供了重要理論基點。勞動價值論的研究成為馬克思從研究異化勞動論轉向剩余價值論、實現經濟思想科學變革的重要一步。
第三,確定社會生產關系,明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
《德意志意識形態》關于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闡釋,使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有了新的視野,形成了以“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理論、觀念”為主要序列的社會結構理論,形成了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現實和歷史過程相統一的整體觀念。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已經認識到社會關系實質上就是社會生產關系,資產階級私有制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生產的全部社會關系。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的正是這種社會生產關系。在對蒲魯東政治經濟學方法的批判中,馬克思認為,每一社會的生產關系都只是社會整體結構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不理解人類歷史的發展,就不能理解經濟的發展及其規律性;經濟范疇只不過是對現實社會經濟關系的抽象,與它所表現的關系一樣不是永恒的,而是歷史的和暫時的產物。
后來,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對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在結構的分析,說明了政治經濟學對象研究的內在整體性;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把社會生產關系放在社會運動的整體中來認識,說明了政治經濟學對象研究的外在整體性。從資本主義社會整體發展的角度,多維度地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反映了政治經濟學所具有的強烈的社會性質和所肩負的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重任。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明確,使得馬克思的研究日益深入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經濟關系中。
考察馬克思思想的發展進程,唯物史觀的創立、勞動價值論立場的轉變、政治經濟學對象的明確,這些無疑是馬克思走進研究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深處的關鍵因素。在這個過程中,必須提到的是,最能反映馬克思走進研究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深處的經典文獻,即他于1847年底在布魯塞爾德意志工人協會作的講演——《雇傭勞動與資本》(1849年4月以社論的形式在《新萊茵報》上陸續刊發)。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因為這種經濟關系既是資產階級生存及其階級統治的基礎,又是工人遭受奴役的根由”,揭示了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實質,說明了“資本的利益和雇傭勞動的利益是截然對立的”,闡明了資本主義社會利益關系矛盾的內在機制和演化規律,分析了資本作為歷史性生產關系的本質,剖析了工人階級身處的結構性困境,并為其指明了改變處境、尋求解放的革命道路。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的最初觀點,為確立剩余價值論奠定了重要基礎??梢钥吹剑R克思的分析,已經從資本主義的現象層面深入到了社會利益關系的本質層面,從異化勞動論開始走向了剩余價值論?!豆蛡騽趧优c資本》的研究,標志著馬克思經濟思想發生科學變革的開端,也標志著剩余價值論開始確立。
三、剩余價值論對異化勞動論的超越
科學的剩余價值論的確立,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馬克思正是沿著異化勞動論的提出、唯物史觀的創立、勞動價值論的創新這樣的研究道路,在形成對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科學認識中,最終確立了剩余價值論。
剩余價值論的確立,具有標志性意義的就是馬克思研究了“剩余價值”范疇。在《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手稿)》“資本章”的寫作期間,馬克思作了大量的研究準備。一是在揭示簡單商品流通的要素及其基本性質中,對貨幣向資本轉化的社會經濟關系前提作了深刻闡明;二是在揭示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邏輯的和歷史的過程中,對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關系作了深刻闡明;三是在揭示資本運動過程的首要特征中,對資本運動過程的根本性質作了深刻闡明;四是在考察資本和勞動能力交換的一般過程和特殊過程中,對資本生產過程的基本前提作了深刻闡明。在這些研究準備基礎上,馬克思在對價值的簡單保存和價值增殖過程的分析中研究了“剩余價值”范疇?!皟r值所以能夠增加,只是由于獲得了也就是創造了一個超過等價物的價值?!本褪恰霸谫Y本方面表現為剩余價值的東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現為超過他作為工人的需要,即超過他維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的剩余勞動”。資本的使命就是創造這種剩余勞動,攫取剩余價值?!笆S鄡r值”范疇的研究,反映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術語的革命”。恩格斯高度評價了馬克思對“剩余價值”范疇的發現,高度評價了他所實行的“術語的革命”。“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睔v史上,政治經濟學通常都是滿足于照搬工商業生活上的術語并運用這些術語,而忽視了這樣做會使自己局限于這些術語所表達的觀念的狹小范圍。例如,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對于利潤和地租概念的使用,從來沒有超出通常的理解范圍,從來沒有對它們的起源和性質等作出理解,抹殺了以手工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時期和以使用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工業時期的區別?!安谎远?,把現代資本主義生產只看做是人類經濟史上一個暫時階段的理論所使用的術語,和把這種生產形式看做是永恒的、最終的階段的那些作者所慣用的術語,必然是不同的?!倍鞲袼箯娬{,在剩余價值論方面,馬克思與他之前的經濟學家們之間的關系,就像化學革命中拉瓦錫與普利斯特列和舍勒的關系一樣。馬克思關于政治經濟學的“術語的革命”,超越了自己之前關于異化勞動的研究。
剩余價值論的確立,關鍵就在于馬克思深入理解了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形成的歷史前提和基本條件。首先,資本再生產和積累對于理解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的意義?!叭绻f創造資本的剩余價值是以創造剩余勞動為基礎的,那么資本作為資本來增加……則取決于這種剩余產品的一部分轉化為新資本?!笔S鄡r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當積累的資本進入生產過程時,就分為實現勞動所需的客觀條件和“勞動基金”兩部分,而“勞動基金”則成為新剩余價值的源泉。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資本擴張的基礎,直接表現為資本物質生產能力的不斷增長,因而具有進步性;另一方面,它也是資本主義關系再生產的過程?!百Y本和勞動的關系本身的,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本身的再生產和新生產。這種社會關系,生產關系,實際上是這個過程的比其物質結果更為重要的結果?!逼浯?,資本原始積累對于理解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的意義。資本的原始積累雖然屬于資本的“形成史”,但對它進行考察,可以通過分析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的形成,揭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必然性?!叭绻f……資產階級前的階段表現為僅僅是歷史的,即已經被揚棄的前提,那么,現在的生產條件就表現為正在揚棄自身,從而正在為新社會制度創造歷史前提的生產條件。”最后,前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對于理解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的意義。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所有制形式,即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對勞動的客體條件即土地的占有,不是通過勞動進行的,而是勞動的前提。勞動的主體條件即某一公社的成員,是以公社為媒介才與勞動客體發生關系。馬克思對這些所有制形式的考察,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勞動主體和客體關系的基本性質及其歷史趨勢。因此,“在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中,勞動即生產活動對它本身的條件和對它本身的產品的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極端的異化形式,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點,因此,它已經自在地、但還只是以歪曲的頭腳倒置的形式,包含著一切狹隘的生產前提的解體,而且它還創造和建立無條件的生產前提,從而為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普遍的發展創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條件”。馬克思對資本和雇傭勞動關系形成的歷史前提和基本條件的深入理解,成為他的經濟思想由異化勞動論走向剩余價值論、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環節。
剩余價值論的確立,重要的還在于馬克思對剩余價值的本質作了深入探討。這些探討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剩余價值是資本的生產過程與資本的流通過程相統一的產物,它在資本的生產過程中產生,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實現”。二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實體,即“在資本方面表現為剩余價值的東西,正好在工人方面表現為超過他作為工人的需要,即超過他維持生命力的直接需要而形成的剩余勞動”。三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孕育著資本主義經濟矛盾的深刻性。資本創造剩余勞動,從而占有的剩余價值的急劇增長,體現了資本的偉大歷史使命。但是,資本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貪欲,是依靠對雇傭工人剩余勞動的不斷榨取實現的,是依靠驅使勞動生產力的不斷向前發展實現的。一旦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超越一定的界限,整個社會只需要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資本的歷史使命也就完成了。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本質的這三個方面的探討,表明他已經完全搞清了剩余價值論,“不僅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資本家的剩余價值’是從哪里‘產生’的,而且已經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樣‘產生’的”,特別是馬克思已經完全搞清了剩余價值生產的內在矛盾及其歷史發展趨勢。馬克思所探討的剩余價值本質,成為剩余價值論的重要支柱,從而實現了經濟思想的科學變革。
剩余價值論的確立,實現了對異化勞動論的超越。剩余價值論以對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分,說明了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剩余價值產生的前提條件,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是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源泉;以對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明確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剩余價值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以對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區分,揭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榨取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來源;以對剩余價值生產有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兩種基本形式的分析,反映了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無論哪一種基本形式都是對工人剩余勞動時間的延長和對工人剝削程度的提高;以對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比率關系的考察,表現了勞動力受資本剝削的程度,資本對勞動是一種強制的關系;以對“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的揭示,強調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就是剩余價值規律,剩余價值規律決定著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全過程;以對資本循環和資本周轉的考察,說明了資本價值增殖的實現有賴于它的不斷運動,資本循環與資本周轉體現了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這一本質;以對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考察,說明了剩余價值是在社會生產各部門間保持適當比例關系中得到實現的,資本主義經濟中的社會生產比例關系則是通過經濟危機自發地強制地實現的;以對剩余價值存在多種分配形式的分析,體現了資本主義社會剝削階級共同剝削雇傭工人的關系,在各種經濟表象掩蓋下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清晰可見。如此等等,剩余價值論不僅從“術語”上,而且在對資本與雇傭勞動關系本質及其對立根源的剖析上,在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規律的揭示上,特別是在為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的剝削、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理論武裝和斗爭策略上,克服了異化勞動論未能深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內部、從總體上把握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等的缺陷。從異化勞動論的提出到剩余價值論的確立,充分反映了馬克思經濟思想的重大變革和發展。剩余價值論的確立,是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史上的最偉大的革命性發現,它“使馬克思第一次在政治經濟學的歷史上發現并科學地解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機制”,它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和發展的科學意義。(注釋、參考文獻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高校思政課高精尖創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