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應用經濟學高原學科建設以任務為導向,以實體平臺為依托,以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以團隊領軍人物和高素質人才增量提升為主要的任務實現手段。為此,我們自主設定四個具體的指標:第一,人才隊伍建設,主要指標為引進若干有重要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形成增量的創新團隊數量與質量,以及具有雄厚實力和顯著成長性的45歲以下青年學者群體;第二,高原建設的高水平成果,主要指標為具有重大影響的標志性成果,包括一批國際重要期刊、國內一流學術雜志刊載的論文,具有學科前沿代表性的著作,若干高水平、高質量的決策咨詢報告,以及作為獨立知識產權和學術支撐條件的專業大數據庫運行平臺;第三,體制機制改革,主要指標為有制度保障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建成實體性的學術運行平臺和一套創新的薪酬、激勵及評價制度體系;第四,學科整體水平提升的進度,主要指標為教育部學科評估的核心指標、上海市教委學科建設的主要監測指標覆蓋下的業績目標,即經過建設后,本校應用經濟學學科和標桿學校學科差距的縮小程度,換言之,本校應用經濟學科在全國同行中的排名位次能夠躍升至前20%。
我校應用經濟學科實現追趕和提升效果的標志設定為:(1)開發的“全球貿易投資規則與自貿區制度創新大數據平臺”成為國際知名、國內第一的,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數據庫,并具備在此基礎上研究發布相關“自貿區指數”的能力;(2)應用經濟學科在全國同行中的排名躍升為前20%,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國際貿易學、區域經濟學二級學科以其特色和優勢躋身于國內一流水平。
我校應用經濟學科確定以“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演變和中國自貿區(港)制度創新研究”作為高原學科建設的總體任務導向,并確立以如下子任務作為建設的具體方向:
(一)全球貿易投資規則的演變研究:背景、特征與趨勢;
(1)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格局的調整變化與WTO面臨的困境;
(2)區域經濟一體化浪潮與巨型一體化協議談判醞釀中的規則演變;
(3)中國崛起與積極推進自貿區戰略的目標、模式、機遇及挑戰;
(4)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演變的基本特征與趨勢。
(二)中國自由貿易區(港)比較與制度協同創新研究;
(1)中國(上海)自貿(園)區建設的初步成效評估與存在的主要問題;
(2)中國自由貿易區(港)戰略布局、功能差異及互動效應;
(3)中國自由貿易區(港)的制度創新及協同效應研究;
(4)中國自由貿易區(港)的負面清單與投資準入規則研究。
(三)“一帶一路”國際貿易投資新規則的構建研究;
(1)“一帶一路”倡議及其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效應;
(2)以內外經濟聯動為引擎推動區域性貿易投資規則的建構;
(3)以金融為抓手構建區域性貿易投資新規則;
(4)延伸新規則,構建“一帶一路”沿線區域性自貿區網絡。
(四)中國自貿區(港)制度創新的金融支持與結構改革研究;
(1)以自貿區建設為契機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可自由兌換。
(2)以金融市場的結構改革和功能優化為抓手推動自貿區金融體系的實現。
(3)以征管優化為驅動推動自貿區財稅體制改革。
(4)構建“創新型”自貿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聯動網絡。
(五)中國自貿區(港)的總體效應估計與制度創新的方向研究;
(1)中國自貿區(港)網絡布局的經濟效應模擬與估計。
(2)中國自貿區(港)制度創新的微觀收益估計。
(3)中國自貿區(港)對產業鏈融合和貿易增加值的影響。
(4)中國自貿區(港)制度創新的方向。
(六)全球貿易投資規則數據庫與自貿區(港)大數據平臺建設。
(1)全球與中國自貿區大數據中心建設。
(2)貿易規則文本匯總與分析。
(3)基于大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研究。
(4)基于大數據的經濟復雜網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