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是揮手,是離別,
是碰杯,是無可替代。
人生海海,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世界很大,開始大有可為,
畢業生們紛紛躍入人海,
開啟燦爛前程。
前路,有更多好故事等待被訴說,
沒有終點,
只有不斷更新的起點。
今天,我們有幸采訪到了優秀畢業生張穎
讓我們一同走進張穎學姐的故事
聽聽她有什么寶貴經驗要和我們分享吧!






自我介紹

張穎,工商管理學院2021級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學生,上海市優秀畢業生。曾任校觀德射藝俱樂部主席、文產2101團支部書記,現保研至上海大學。
獲獎經歷

獎學金
優秀學生一等獎獎學金5次
二等獎獎學金1次
個人榮譽
2021-2022學年優秀學生干部
2022年度優秀共青團干部
2022-2023學年優秀學生
2022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優秀志愿者
競賽獎項及社會活動
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
上海賽銅獎
202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
上海市級項目
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鄉創+”訓練營“最具潛質獎”
第八屆中國國際“互聯網+”
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校賽三等獎
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
創新計劃競賽校賽銅獎
座右銘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Q1:請問在“讀研”和“直接就業”之間,您為什么選擇升學?
A1:我選擇升學源于對影視藝術與文化傳播的深度探索需求。本科階段學習《影視產業經營管理》、《媒介經營管理》等課程時,我逐漸被影視作品在文化敘事與市場傳播中的雙重價值吸引。結合個人興趣,我開始對影視行業的內容創作、傳播能力、社會影響性有了更深層的觀察與思考,我渴望能獲取更專業的理論知識,來回答對自己提出的疑問,因此我選擇了進一步的深造。
Q2:您認為在升學申請中,哪些核心競爭力最重要?
A2:我認為在升學申請中,核心競爭力體現在兩方面:首先是科研或實踐經歷的匹配度。招生官更關注申請者是否具備與目標專業相關的經歷,例如參與影視項目策劃、文化傳播課題研究等,關鍵在于清晰呈現經歷中的學習收獲與能力提升。其次是文書的敘事邏輯閉環。我建議在撰寫文書時構建 “興趣起源-實踐驗證-學術深化” 的完整脈絡。例如,從本科課程引發的思考切入,結合具體項目或研究經歷(如影視作品賞析),最終落腳到讀研后希望探索的學術方向,形成邏輯自洽的申請故事。


Q3:請問您認為在申請院校或備考的過程中,面試或材料審核環節有哪些注意事項?
A3:在材料審核環節,不同院校的同一專業可能存在培養方向差異(如部分院校側重理論研究,部分側重實踐應用),需根據目標院校官網公布的課程設置、導師研究方向調整申請材料。在面試環節,需要將熱點與個人經歷相結合。當被問及 “如何看待過度觀看短視頻”,我結合自身參與短視頻運營的實踐和平臺使用與周圍人群觀察,從 “技術便利與注意力損耗的平衡”等角度分析,避免了空泛回答。同時,需要具備充足準備與臨場應變能力。提前梳理老師可能對個人提及的問題,并完全熟悉自己的個人情況與簡歷。若遇到未準備的問題,可以先提煉問題核心,再關聯已準備的知識框架。保持邏輯清晰,表達出自己對該專業的向往。
Q4:在大學四年中,您認為哪些能力的培養對升學最關鍵?
A4:我認為三大能力至關重要。第一是信息搜集整合能力。升學申請中需快速篩選院校信息、導師研究動態及行業前沿資訊,例如通過各大學校招生網站,了解當年的招生情況與專業,申請的各種渠道與時間節點等。這種能力在大學生活中亦貫穿始終,從獲取校園活動報名通知、選修課搶課攻略,到整合課程資料完成小組作業,每一次信息的搜集、分類與高效傳遞,都是對 “信息處理鏈路” 的實戰訓練。第二是抗壓應變能力。大學四年曾面臨多重挑戰,期末周的高強度復習壓力、上臺pre時的緊張恐懼等,這些經歷促使我形成 “拆解目標 + 情緒管理” 的應對模式。這種能力在升學申請中尤為重要,例如面對申請被拒時,能快速調整心態,分析問題并優化材料,而非陷入自我否定。第三是跨學科整合學習能力。我校設置選修微專業課程,這種跨學科學習模式不僅打破專業壁壘,更能培養多維度分析問題的思維,比如用經濟學“成本效益理論”解讀影視項目策劃,用社會學“群體傳播”視角分析活動運營策略。憑借跨學科知識的學習能力,我構建起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由此獲得了更強的學習適應力,得以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


Q5:在升學過程中您遇到過哪些挫折?您是如何調整心態并解決問題的?
A5:我認為最大的挫折是跨專業申請時的劣勢。與本專業申請者相比,我的專業知識儲備和相關經歷相對薄弱,這曾讓我陷入自我懷疑。
我從兩個方面進行調整。在行動層面,我反復打磨文書,將本科影視作品賞析的文章與申請專業建立關聯,突出自己在課程中學到的相關知識;同時通過查閱目標院校近三年錄取案例,分析招生偏好并針對性補充。在心態層面,通過與專業課任課老師、輔導員、同學溝通來了解院校情況與自身情況,獲取信息。再通過音樂與社交來緩解自己緊張的情緒。
Q6:請問您現在的升學方向與初入大學時的規劃相比有什么變化?
A6:初入大學時,我的規劃以就業為導向。因對工商管理專業認知有限,最初計劃考取 ACCA、CPA 等證書,為企業財務崗求職增加籌碼。但隨著學習深入,我發現自己對數字和財務報表興趣薄弱,反而在組織大型比賽、策劃社團活動中找到了熱情,于是將方向調整為 “活動策劃與執行”。
專業分流后,接觸《影視經營管理》等課程讓我進一步明確興趣。大三下學期,我意識到僅憑實踐經驗難以深入理解行業規律,因此決定升學深造,系統學習廣播電視藝術理論。
回顧本科四年,我發現規劃的變化本質是自我探索的過程。從盲目跟隨就業潮流,到通過課程實踐發現興趣,再到理性選擇深造路徑。這種調整并非否定過去,而是每一步都在貼近內心的真實需求。正如我始終堅持的原則:無論是職業還是學術道路,唯有熱愛才能驅動持續成長。




愿熱愛沿途點綴斑斕星光,
愿所有追逐皆奔赴久長,
抵達永不墜落的明亮。
少年一路堅韌成長,
身影銘刻璀璨勛章,
路遠夢長,便一如既往,
少年人,請勇敢地去追尋春風吧!
本期的采訪到此結束,
我們下期再見。
祝大家云程發軔,萬里可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