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委員會審議通過并公示,擬表彰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學術貢獻獎4人、學術新銳獎14人、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50項、學科學術優秀成果獎432項。
其中,我院鄧士昌老師完成的著作《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和偏差:作用機理及干預機制》榮獲上海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是中共上海市委領導于2004年批準設立的本市哲學社會科學最高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的理論和實踐創新,促進學科體系的發展,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進一步促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提升本市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
學者簡介:
鄧士昌,2016年以上海市優秀畢業生身份獲復旦大學博士學位,2017年入選上海市“晨光計劃”。曾經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省部級和國家級課題,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CSSCI、CSCD和SSCI論文多篇。當前研究方向為新技術(人工智能、虛擬世界) 中的心理學問題。
成果簡介:
《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中的認知和偏差:作用機理及干預機制》,該著作系統性地分析了我國網絡消費信貸的發展、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行為引發的各種問題,以及其背后的認知偏差因素及干預策略。其研究內容非常具有前沿性和創新性:首先,創新性地從認知偏差角度闡述非理性網絡借貸消費行為的心理過程,填補了現有研究的空白;其次,從實踐角度提出了系統性的干預策略,針對借貸消費者的偏差動機、金融素養以及金融社工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深度探索,為改善廣大青年群體的網絡借貸消費決策質量指明了路徑。這些創新性成果旨在實現網絡借貸消費行為的有效心理治理,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一直高度重視科學創新研究與學術提升工作,鼓勵和支持學院教師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努力做出高質量科研成果。祝賀鄧士昌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