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治理動態
2021年第21期
國際經貿治理與中國改革開放聯合研究中心(SC-GTEG)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治理與中國改革開放聯合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智庫)成立于2013年,是首批上海高校智庫之一。智庫以中外合作為基礎,以世界貿易組織講席為學術支撐,集中了世貿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以及國內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和智庫的研究力量,以國內外研究團隊聯合研究為主要工作方式,旨在為中國參與國際經貿治理和改革開放提供經濟與貿易相關政策咨詢建議。
ShanghaiCenter for Global Trade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SC-GTEG)
Foundedin 2013, SC-GTEG was one of the first batch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sestablished at Shanghai. It is based on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on,especially collaboration with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thinktanks in the field of trade and economics. With the academic supportfrom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airs Programme (WCP), it poolsresearch sources from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the United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 the Economic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UNESCAP), as well as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well-known universities, researchinstitutions and think tanks. It is to be a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economic think tank that depends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between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It aims to provide trade andeconom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n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trade and economic governance as well 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一、國際組織動態
(一)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32屆部長級會議召開
摘要:2021年11月8-9日,APEC第32屆部長級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會議就通過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加速經濟復蘇等議題進行了討論,為即將于11月12日召開的APEC第28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作了準備。商務部副部長兼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王受文參會。王受文強調,要充分認識區域貿易安排對推動經濟復蘇的重要意義。中方已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愿與各成員共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為最終實現亞太自貿區積累有利條件。要以實際行動支持世貿組織(WTO)第12屆部長級會議(MC12)取得積極成果。中方愿與各方共同努力,確保MC12取得成功。
(二)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
摘要:11月12日晚,APEC第二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召開。會議由新西蘭總理杰辛達·阿德恩(JacindaArdern)主持,主題為“推動疫后經濟復蘇,實現亞太人民和子孫后代的共同繁榮”。會議通過了《2040年亞太經合組織布特拉加亞愿景》落實計劃,發表了《2021年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八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指出,要推動抗疫合作和經濟復蘇、構建開放型亞太經濟、促進創新增長和數字經濟發展、實現包容可持續發展。習近平強調,中方愿同亞太各成員一道,積極推動構建亞太命運共同體,攜手開創亞太經濟合作新篇章。
二、國際經貿合作
(一)《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將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摘要: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政府11月3日相繼宣布,兩國已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國內核準程序。這標志著RCEP生效的“里程碑”條件已經達到。11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保管機構東盟秘書處發布通知,宣布文萊、柬埔寨、老撾、新加坡、泰國、越南等6個東盟成員國和中國、日本、新西蘭、澳大利亞等4個非東盟成員國已向東盟秘書長正式提交核準書,達到協定生效門檻。根據協定規定,RCEP將于2022年1月1日對上述十國開始生效。
(二)英國與歐盟“北愛爾蘭議定書”談判仍存在重大分歧
摘要:11月5日,英國脫歐大臣戴維·弗羅斯特(DavidB. Frost)抵達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與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塞夫科維奇(MorosSefcovic)會面時表示,針對“北愛爾蘭議定書”造成的英國脫歐后貿易障礙,雙方仍存在重大分歧。“北愛爾蘭議定書”是英國“脫歐”協議的一部分。根據該協議,英國正式脫歐后,北愛爾蘭仍將是歐盟的單一市場,海關邊界位于愛爾蘭海。而英國與歐盟爭論的焦點在于議定書上針對北愛爾蘭島內陸上“硬邊界”的貿易檢查問題。今年以來,雙方都承認議定書的實施存在問題。歐盟委員會此前曾提議,放寬對部分從英國本土運往北愛爾蘭地區貨物的管控,但英國政府則堅持“北愛爾蘭協議”中的核心內容必須做出重大改變,才能使雙方達成持久的解決方案且獲得北愛爾蘭地區的支持。英方此前曾威脅,可能根據“北愛爾蘭議定書”第16條規定單方面廢除協定書的部分條款。但弗羅斯特表示,英國不會在5日啟動第16條規定,而是希望與歐盟的會談取得進展。
三、國際經貿治理
(一)12月1日起中國不再對輸歐盟成員國等國家貨物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根據世界銀行標準我國不再屬于低收入或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為此,歐盟等多個普惠制給惠國在近幾年陸續宣布取消給予我國普惠制待遇。在給惠國通報取消給予普惠制待遇后,我國出口商品已經不能憑借普惠制原產地證書享受關稅優惠,海關的相關簽證措施也將隨之發生調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遍優惠制原產地證明書簽證管理辦法》,海關總署決定,自2021年12月1日起,對輸往歐盟成員國、英國、加拿大、土耳其、烏克蘭和列支敦士登等已不再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優惠待遇國家的貨物,海關不再簽發普惠制原產地證書(普惠制原產地證書是根據普惠制給惠國的原產地規則和有關要求,由享惠國的授權機構簽發的一種優惠原產地證書,是出口產品享受普惠制給惠國關稅優惠的官方證明文件)。輸上述國家的貨物發貨人需要原產地證明文件的,可以申請領取非優惠原產地證書。
(二)美國宣布將對從歐盟進口鋼鋁產品實施關稅配額制
摘要:美國商務部10月31日宣布,從2022年1月1日起,美國將以關稅配額制取代在“232條款”下對歐盟輸美鋼鋁產品征收的現有關稅,以緩和美歐已持續三年的鋼鋁關稅爭端。美國商務部當天發表聲明說,根據關稅配額制,美國將允許基于以往進口數據的歐盟鋼鋁產品豁免“232條款”關稅進入美國市場,以滿足美國鋼鋁下游行業用戶需求。
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瓦爾季斯·東布羅夫斯基斯(ValdisDombrovskis)表示,美方有關鋼鋁關稅的決定緩和了阻礙歐美貿易關系的一項棘手問題。
美國商界和制造商歡迎美歐暫緩鋼鋁關稅爭端,但對于關稅配額制表達擔憂。美國全國對外貿易理事會會長杰克·科爾文(JackColvin)說,關稅配額制會削弱競爭和增加供應鏈成本,對中小企業的不利影響更大,將繼續給大西洋兩岸的工人和企業帶來不確定性。
(三)中國商務部研究院發布《RCEP對區域經濟影響評估報告》
摘要:11月6日,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發布了《RCEP對區域經濟影響評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就RCEP生效后對區域貿易、投資以及經濟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了全面分析。《報告》指出,整體來看,RCEP生效后,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最終會實現零關稅,這不僅將顯著拉動區域整體的經濟、貿易和投資增長,對于全球貿易和福利增長也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報告》模擬結果顯示,RCEP成員國中,東盟國家宏觀經濟層面相對受益最大,實際GDP、進出口、投資等都呈現大幅增長,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在經濟福利總量增加方面則更為顯著。
報告明確,面臨RCEP即將生效實施的新形勢,中國應積極采取措施,充分利用好RCEP開放承諾和規則條款,促進國內經濟產業和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提供智慧精準便利服務,幫助企業充分“享惠”“避險”。二是發揮地方政府積極作用,推動建設RCEP經貿合作示范區。三是加快自主創新與標準制訂,提高制造業國際競爭力。四是綜合施策,積極應對部分產業向東盟國家轉移。五是積極研究RCEP+議題,推動更高水平自由貿易區建設。
四、研究報告
(一)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全球數字貿易協定的現狀與趨勢》
摘要:2021年10月,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公布了一份關于全球數字貿易協定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報告比較了當前全球六個主要的區域貿易協定中關于數字貿易的條款,并對WTO電子商務“聯合聲明倡議”以及“印太數字協定”作了簡要的預測分析。迄今為止,全球已達成六個重要的國際數字協定:CPTPP、USMCA、《美日數字貿易協定》、《新澳自由貿易協定》、DEPA、RCEP。目前正在談判中的協定有兩個:一個是WTO電子商務“聯合聲明倡議”(JSI),另一個是印太協定,邀請美國加入。
報告指出,現有的數字貿易協定對政府行為的約束太少,限制了數據的自由流動。政府可以通過援引國家安全例外等方式凌駕于“好管家”(通常而言是一些最基本、最無爭議的條款,包含以下核心內容:不應對電子傳輸征收關稅和其他費用、數字產品不應受到歧視性待遇、應允許電子簽名和認證。主管機構應接受無紙化貿易文件)條款之上。消費者和個人信息保護條款未能設置保護的最低標準,也不具有強制性。美國雖然在WTO中致力于促進跨境數據自由流動,但僅憑JSI恐無法實現這一目標,因為中國、歐盟、美國等主要經濟體無法彌合數字自由的分歧。印太數字協定或許是最佳選擇。如果印太數字協定能在拜登任期內達成,將使美國在未來數十年里受益。
(二)世貿組織(WTO)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間產品(IG)貿易情況出口報告》
摘要:11月3日,WTO發布《2021年第二季度中間產品(IG)貿易情況出口報告》,以監測全球供應鏈運行情況。中間產品是指用于生產最終產品的前期投入,包括用于食品生產的作物,制造商品所需的紡織品和金屬等。中間產品貿易是供應鏈活動的一個指標,在新冠疫情的早期階段受到了嚴重影響,汽車行業在需求和供應鏈方面受到的影響最大。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中間產品(除燃料外)貿易在全球貨物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52%,與過去十年比重相同。出口方面,全球中間產品出口同比增長47%,非洲中間產品出口量增長最快;澳大利亞中間產品出口同比增加74%;巴西則首次出現在中間產品前15大出口國中,出口同比增長了48%;中國中間產品出口恢復強勁。進口方面,中國中間產品進口同比增長了45%;美國也加大了中間產品的進口力度;印度則出現了自2005年以來最大的中間產品進口增長,同比增長119%。
(三)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世界知識產權指標》
摘要:11月8日,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世界知識產權指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商標申請活動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依舊蓬勃發展,這標志著全球范圍內創業行為具有活力,一些新的商品和服務在疫情的催生下應運而生。該報告在匯聚了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專利申請部門的數據后顯示,2020年,全球范圍內商標申請增加了13.7%,專利申請增加了1.6%,外觀設計增加了2%。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鄧鴻森(DarenTang)表示,盡管出現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萎縮,但知識產權申請量,這項強有力的創新指標,在疫情中表現出顯著的復原力。此外,企業也在疫情中尋找機會,開辟新的市場,并利用知識產權將其想法推向世界。
(四)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發布新版《糧食展望》
摘要:11月11日,糧農組織最新發布的《糧食展望》指出,全球糧食貿易“在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各種干擾因素顯示出了強勁的韌性”。糧農組織預計全球糧食進口費用將在2021年創下歷史新高,突破1.75萬億美元,比之前一年增長14%,比2021年6月的預測水平高出12%。本輪上漲主要是國際貿易糧食商品價格水平整體提高以及運費上漲三倍所致。在發展中地區,谷物、動物脂肪、植物油和油籽等基本食品價格激增,而水果蔬菜、水產和飲料等高價值食品則成為發達地區價格上漲的主要驅動因素。但糧食商品和能源價格快速上漲卻給貧困國家和消費者帶來了巨大挑戰,在越來越多的國家(目前為53個)中,消費者超過60%的家庭收入用于食物、燃料、水和住房等必需品。糧農組織提出警告,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會對貧困消費者產生返貧倒退影響,敦促各國要對此保持特別“警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