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國際發展合作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共發表論文32篇,其中國內A級期刊論文2篇,B1級論文2篇,B2級論文4篇,一般C刊9篇,C擴期刊4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1篇,其他論文5篇。
作者 | 論文題目 | 期刊名 | 發表 刊期 | 頁碼 | 期刊 等級 |
鐵 瑛 蒙英華 | 移民網絡、國際貿易與區域貿易協定 | 經濟研究 | 2020(02) | 165-180 | A |
劉啟仁 鐵 瑛(通訊作者) | 企業雇傭結構、中間投入與出口產品質量變動之謎 | 管理世界 | 2020(03) | 1-23 | A |
Kui Liu Suying Lu Guanglu Zhang | Regional difference in global unified efficiency of China—Evidence from city-level data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SCI) | 2020(713) |
| |
Xiaoli Tai Xiao Wu Yuxuan Tang |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using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 framework in coal mining cities |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 | 2020(258) |
| |
Yehui Wang, Jianxu Liu Yuxuan Tang Songsak Sriboonchitta | Housing Risk and Its Influence on House Price: An Expected Utility Approach |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 2020(04) | 16 | |
Meibo Huang Jianmei Hu | Foreign aid study: Chinese schools and Chinese points | The Pacific Review(SCI) | Vol. 33,、No. 3-4 | 520-549 | |
Mingchao Yu Ran Yu Yuxuan Tang Zhen Liu |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metro services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 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 | 2020(80) |
| |
鐵 瑛 何歡浪 | “雪中送炭”抑或“錦上添花”:地方金融發展、金融脆弱度與出口關系穩定性 | 統計研究 | 2020(07) | 42-53 | B1 |
閻虹戎 劉燦雷 | 外商引資政策、精準導向與中國制造業升級 | 國際貿易問題 | 2020(06) | 39-55 | B1 |
黃梅波 張曉倩 鄧 昆 | 非洲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及其對策分析 | 國際經濟評論 | 2020(04) | 84-97 | B2 |
張 磊 徐 琳 | 服務貿易國內規制的國際治理:基于USMCA對CPTPP的比較研究 | 社會科學 | 2020(07) | 35 | B2 |
鐵 瑛 崔 杰 | 服務業發展“搶奪”了制造業技能嗎?—?來自中國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 | 財經研究 | 2020(12) | 19-33 | B2 |
王 釗 | 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與國際發展援助的“共生”:援助國產業結構差異的視角 | 外交評論 | 2020(02) | 51-81 | B2 |
黃梅波 方紫瓊 | 中澳經貿關系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 亞太經濟 | 2020(04) | 70-79+150 | C |
黃梅波 邱 楠 | 新冠疫情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 | 西亞非洲 | 2020(04) | 3-23 | C |
李墨絲 | CPTPP+數字貿易規則、影響及對策 | 國際經貿探索 | 2020.12 | 55-62 | C |
鐵 瑛 何歡浪 | 銀行管制放松、財政開源與地方政府債務治理 | 財政研究 | 2020.11 | 71-83 | C |
閻虹戎 張小鹿 黃梅波 | 互利共贏:中國對外援助與受援國出口能力提升 | 世界經濟研究 | 2020(03) | 95-106+137 | C |
王金強 黃梅波 | 中美全球主權債務治理博弈及對策分析 | 東北亞論壇 | 2020(06) | 1-16 | C |
高 祿 羅明津 | 資本賬戶開放對收入差距的綜合效應分析 | 中國經濟問題 | 2020(05) | 32-42 | C |
張 輝 閆強明 唐毓璇 | “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 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02) | 1-11 | C |
劉永輝 趙曉暉 張 娟 | 中國對中東歐直接投資效率和潛力的實證研究 | 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20(04) | 46-57 | C |
黃梅波 蔣 奇 | 審慎把握南蘇丹的投資機遇 | 國際經濟合作 | 2020((04) | 141-148 | C擴 |
李墨絲 | WTO電子商務規則談判:進展、分歧與進路 | 武大國際法評論 | 2020(06) | 55-77 | C擴 |
王珊珊 黃梅波 | 中非金融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基于非洲金融市場發展視角下的實證研究 |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 | 2020(04) | 30-43 | C擴 |
張 磊 徐 琳 | 更高標準經貿規則對上海探索自由港的啟示 | 國際商務研究 | 2020(05) | 86 | C擴 |
閻虹戎 黃梅波 | 中非投資合作及其影響——上海對外經貿大學“2019中非經貿論壇”綜述 | 國際經濟合作 | 2020(01) | 152-159 |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
黃梅波 王曉陽 | 非洲港口市場競爭環境及中非港口合作 | 開發性金融研究 | 2020(06) | 1-15 | 一般 |
黃梅波 方紫瓊 | 中非電力合作的項目風險及效果評價 | 開發性金融研究 | 2020(11) | 1-17 | 一般 |
張 磊 |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新型國際貿易發展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 | 科學發展 | 2020(12) | 44-53 | 一般 |
Lu Jiang Zetao Wu |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ward Mor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 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 | Vol. 5, No. 4 | 1–23 | 一般 |
崔文星 黃梅波 | 中國對非洲發展援助與國家利益分析 | 《全球治理的新動力與新機制》,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0 | 8-22 | 一般 |
鐵瑛、蒙英華,“移民網絡、國際貿易與區域貿易協定”,經濟研究,2020年第2期
摘要:本文從移民網絡的角度探討了區域貿易協定(FTA)締結的動因問題,提出并證明了“移民網絡促進FTA締結”這一假說,并發現移民網絡因素的加入可以將既有FTA締結動因相關研究的模型預測準確率提升約4%,具有重要的意義。進一步的機制檢驗發現,移民網絡主要通過促進雙邊貿易流來提升兩國FTA的簽訂概率,表現為“移民網絡—國際貿易—FTA締結”這一核心發生機制。本文拓展性的細化研究還發現,無論從時間趨勢或FTA締結數量而言,移民網絡對FTA締結所起到的促進作用都呈現出邊際遞減規律;“移民網絡—國際貿易—FTA締結”機制在“南-北”國家對組合中會得到增強,但在“北-北”國家對組合中的表現相對較弱。本文的結論意味著,移民網絡是發展中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資源,在當前貿易自由化多邊進程受阻、逆全球化思潮涌動、國際秩序和規則面臨重塑的背景下,充分發揮和利用“移民紅利”,對我國FTA戰略的推進及世界FTA領域“中國范本”的探索有重要意義。
劉啟仁、鐵瑛(通訊作者),“企業雇傭結構、中間投入與出口產品質量變動之謎”,管理世界,2020年第3期
摘要:近年來,盡管中國企業雇傭大學生的比例在增長,但出口產品質量卻沒有發生顯著地提升,形成了所謂的出口產品“質量變動之謎”。本文將企業異質“雇傭結構”引入Hallak & Sivadasan(2013)模型,探討勞動投入與出口產品質量之間的關系,并試圖結合企業技能投入和中間品投入質量的互補性對“質量變動之謎”進行解釋。利用經濟普查、工業企業和海關匹配數據進行實證檢驗,結果發現:(1)雇傭結構升級對出口產品質量起到正向促進作用;(2)雇傭結構與企業中間品投入質量具有互補性,中間品質量越高,雇傭結構對出口產品質量的促進作用越強;(3)現實所觀察到的出口產品“質量變動之謎”部分源于進口中間品占比的大量下降所導致的中間品投入質量的下降,雇傭結構升級對質量的提升作用受到了中間品質量下降的拖累,未能充分地發揮出其應有的質量升級效應。總之,在“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的攻堅期,雖然高學歷勞動力供給的增長有助于中國產品質量的提升,但這一過程亟需匹配相應高質量的中間產品投入。因此,進一步推進中間品貿易自由化和國內中間品供給能力是破解質量升級難題的重要手段。
Kui Liu,Suying Lu&Guanglu Zhang,“Regional difference in global unified efficiency of China—Evidence from city-level dat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13)
Abstract: As the world's most energy-consuming and carbon-emitting country, China faces enormous pressures 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nd improving energy efficien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save energy and reduce emissions. Using the city-level panel data in China during 2013–2017, we apply the global non-radial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NDDF) to estimate the global unified efficiency (GUE) of each city as well as their driving forces, and identify the change of efficiency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verage GUE changed?1.0%, 1.2%, 6.0% and 7.0% during 2013–2014, 2014–2015, 2015–2016 and 2016–2017, respectively. The more developed Central China and the relatively underdeveloped Northwest China have high GUE, while the lower GUE exists in the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regions with greate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pressures. In general, the global unified efficiency of each region increases over time.
Xiaoli Tai, Wu Xiao & Yuxuan Tang,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using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 framework in coal mining cities”,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58)
ABSTRACT: Coal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Yet the development driven by coal mining is accompanied by ecological damage, social instability, and economic vulnerability, which seriously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ing cities. It is, thus, urgent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al mining cities, premised on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se cities’ 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economic-natural compound ecosystem (SENCE), we constructed a vulnerabi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28 indicators) for coal mining cities. Took cities producing more than ten million ton of coal in China in 2015 as examples, the weight of every indicator was obtained using entropy weight method. In addition, cities were ranked and classified based on vulner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subsystem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reventing soil erosion, accelerating the resolution of historical problems, promoting green mining, and encouraging renewable energy should be adopted to reduce natural vulnerability; resettling the unemployed and adjusting employment structure are effective in enh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al subsystems; chang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encouraging self-employment, as well as implemen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realize economic sustainability.
Yehui Wang, Jianxu Liu, Yuxuan Tang, Songsak Sriboonchitta, “Housing Risk and Its Influence on House Price: An Expected Utility Approach”, 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 vol. 2020, 16 pages, 2020
ABSTRACT: House price is affected by households’ expectation of future house price trend and volatility, where the expected volatility of housing capital return, indicated by variance, is defined as the housing market risk. Theoretically, risk element cannot be directly inserted in the standard housing models because most of the models are built on the underlying assumption of certainty. Extending the life-cycle model to a two-asset expected utility case with uncertainty, we show house price is affected by housing market risk premium, which is a function of households’ risk-aversion coefficient, real housing wealth, and expected housing volatility. Empirical analysis relying on China’s 2001–2018 provincial housing panel data supports the theoretical innovation. Despit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housing market risk on house price is tiny, simulations suggest that the consideration of risk is quite helpful in analyzing and predicting the long-run house price equilibriums.
Meibo Huang & Jianmei Hu,“Foreign aid study: Chinese schools and Chinese points”,The Pacific Review,DOI:10.1080/09512748.2020.1728571 ,Feb 2020
ABSTRACT: China is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aid system, attracting widespread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Chinese scholars, based in China,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and China’s foreign ai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China’s academic schools and points in foreign aid. National leaders’ Philosophy of foreign aid is the core of Chinese aid policy. But Chinese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whether China has formed a systematic foreign aid theory. They also have conflicts in the scale of China’s foreign aid and its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aid system. Some Chinese scholars put forward ‘new modes’ for its aid.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explores China’s four core motivations: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strategic motivation, economic motivation, development motivation, and humanitarian motivation.
Mingchao Yu, Ran Yu, Yuxuan Tang & Zhen Liu,“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China's metro services on urba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Research in Transportation Economics,2020(80)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etro systems has shortened the travel distances and density within cities, and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which has had an impact on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Based on data from 81 cities in mainland China with a permanent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one million from 2003 to 2016, this paper uses the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 (DID) metho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urban metro systems on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city subway, per capita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decreased, indicating that subways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in urban areas; there exists a “U”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ro operation intensity and per capita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The average level is far from the inflection point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at an increase in metro operation intensity has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However, the marginal benefit of reducing urban traffic energy consumption is gradually decreasing. Further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the metro system can reduce the distance travelled by cars by replacing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utomobile transportation, thus reducing transportation energy consumption.
鐵瑛、何歡浪,“‘雪中送炭’抑或‘錦上添花’:地方金融發展、金融脆弱度與出口關系穩定性”,統計研究,2020年第7期
摘要:基于后危機時代國際逆全球化浪潮涌動的國際背景,本文基于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和“穩外貿”的政策背景,在高度細化的微觀層面上探討了地方金融發展、金融脆弱度與出口關系穩定度之間的關系。本文基于銀監會金融許可證查詢系統,手工收集并整理了地級市級別的銀行信息,同時將觀察窗口拓展至金融危機后,基于海關數據庫,識別出企業-HS6位碼產品-目的國級別的出口關系穩定度。基準結果表明,對于金融脆弱度越高的企業,地方金融發展越能促進出口關系穩定;進一步的討論還指出上述機制體現在地方金融發展基于改善融資幫助對抗來自目的國市場的“壞運氣”沖擊。拓展性的研究則發現,地方金融發展的影響更多表現為“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具體來說,首先,地方金融發展未能對亟需融資支持的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和試探性出口萌芽“雪中送炭”,對其出口關系穩定度未能基于改善融資表現出更強的作用;其次,地方金融發展對于企業退出的挽救作用明顯弱于它對產品轉換的抑制作用。僅有當面臨如金融危機等整體性負面沖擊時,地方金融發展才對出口關系穩定度的保護作用更強。本文的研究結論從“穩外貿”的角度為我國下一步的銀行業結構性改革深化給出了政策性建議,即在進一步推動銀行結構性競爭的同時,也需要考慮引進多種形式的金融主體,推動融資渠道的多樣化,降低對銀行融資的依賴。
閻虹戎、劉燦雷,“外商引資政策、精準導向與中國制造業升級”,國際貿易問題,2020年第6期
摘要:利用外資是中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內容,在目前經濟增長轉型時期,如何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中國大量微觀企業數據和外商引資政策中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從引資政策精準導向的視角,采用雙重差分法評估了其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政策效應,有效控制了計量模型中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研究發現,外商引資政策通過《產業指導目錄》的精準導向,對中國制造業產業升級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且在考慮了識別假設條件和其他穩健性檢驗之后仍然成立。進一步檢驗發現,外商引資政策對制造業產業升級的促進作用,主要通過企業間的資源再配置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所致,研發創新驅動的產業升級渠道并未起作用,且這一政策效應主要作用在資本密集度、國企占比和市場化程度均較低的城市以及中西部地區。因此,在目前《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下,采用《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等方式持續優化外商投資導向仍具有積極的政策含義。
黃梅波、張曉倩、鄧 昆,“非洲國家的債務可持續性及其對策分析”,國際經濟評論,2020年第4期
摘要:近年來,國際市場不景氣、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升級擴大、本國貨幣大幅貶值等一系列不利沖擊,導致非洲大多數國家債務風險陡升,債務可持續性面臨較大挑戰,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大大上升。為防止債務危機發生,非洲國家與國際社會需要共同努力。從非洲國家來說,長期應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國內債務市場,提高經濟抗擊外部沖擊的能力;短期應調整財稅政策,加強債務管理,以降低債務風險,維持債務的可持續性。作為非洲國家的債權國之一,面對非洲債務風險的上升,中國應在繼續支持非洲各國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優化現行債權結構,謹慎借貸,貸前開展嚴格的可行性分析,確保項目的經濟社會環境的可行性及借款國的貸款償還能力,同時敦促債務國加強債務管理,防止債務違約的發生。
張磊、徐琳,“服務貿易國內規制的國際治理:基于USMCA對CPTPP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2020年第7期
摘要:基于服務貿易特性,國內規制成為影響服務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從WTO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有關紀律到CPTPP、USMCA等相關規則,主要經貿協定對服務貿易國內規制的國際治理不斷演進,主要包括紀律框架的調整深化(GATS Plus)、橫向規則的關聯影響(GATS Related)以及具體議題的規制拓展(GATS Extra)等。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針對全球治理新的趨勢和特點,這也對我國服務貿易相關工作提出了挑戰和要求。
鐵瑛、崔杰,“服務業發展‘搶奪’了制造業技能嗎?—?來自中國微觀層面的經驗證據”,財經研究,2020年第12期
摘要:文章基于服務產品跨地域運送更加便利的特性,重新構建了城市可利用服務業發展指標,并利用經濟普查數據庫中技能細分勞動力信息,考察了服務業發展對制造業企業技能結構的影響,提出并證明了服務業發展所產生的“分工效應”和“競爭效應”,從生活品質的角度進一步證明了“競爭效應”的內在邏輯,并提出克服“競爭效應”的可行方案。研究發現,對于制造業服務化程度越高的行業中的企業,服務業發展對其技能結構的負面影響越強。這一負面影響既表現在制造業企業通過引入專業中間服務品,促使分工深化,使得技能勞動力從制造業自然流出,即服務業發展的“分工效應”;也表現在服務業發展與制造業在勞動力市場上形成人才競爭,帶來制造業企業技能勞動力的非自愿短缺,即服務業發展的“競爭效應”。進一步的研究表明,生活品質對技能勞動力就業有顯著影響,城市公共服務和生活服務供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緩解服務業發展的“競爭效應”。文章的研究結論意味著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發展,促進專業服務產品進入制造業產品分工是解決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需結構性不匹配,防范潛在的“產業空心化”問題的關鍵舉措;同時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關鍵期,政府通過公共產品提供和基礎設施配套是幫助制造業企業吸引技能勞動力,保持競爭力的可行方案。
王釗,“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援助與國際發展援助的‘共生’——援助國產業結構差異的視角”,外交評論,2020年第2期
摘要:發展與援助在二戰后的制度化結合是現代援助體系誕生的標志,對外援助的道德屬性被框定為幫助受援國實現發展。但在現實中,西方和中國常質疑彼此的援助道德動機,前者認為后者的基建援助是“新殖民主義”、“債務陷阱”,后者認為前者的軟性援助人員費過高、口惠實不至、干涉他國內政。本文嘗試在國際政治經濟學框架下,將對外援助決策的規范建構與理性選擇雙重屬性理論化,發掘一國產業結構與對外援助政策間的關聯性,以解釋西方與中國對外援助的特征差異和誤解來源。即發展通過中間變量——產業結構分解出發展理念、發展資源和發展壓力等作用機制,影響了一國對外援助的部門分配,工業國傾向基礎設施與生產性援助,第三產業國則偏好投放專業服務類援助。在全球價值鏈分工視野下,中國對外援助的偏好和結構具備合理性和正當性,不同援助方的發展援助既會產生競爭,也可互補共生,進而更好地推動2030愿景和新型全球治理實現。
黃梅波、方紫瓊,“中澳經貿關系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亞太經濟,2020年第4期
摘要:長期以來,中國與澳大利亞在貿易、投資等經貿領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隨著中澳關系提升為中澳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以及中澳自由貿易協定的簽署,雙邊經貿合作領域、合作力度不斷擴大,中澳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依托關系增強。近年來,中美貿易摩擦等逆全球化浪潮不可避免地影響了中澳經貿關系的發展,中澳雙邊經貿合作自身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為此,中國可以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政策措施來解決中澳經貿關系中存在的問題,推進中澳經貿向更緊密、更深入的方向發展,包括加快雙邊貿易結構轉型、擴寬經貿合作領域、創新經貿合作方式,以及加強"一帶一路"合作等。
黃梅波、邱楠,“新冠疫情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經濟發展的影響”,西亞非洲,2020年第4期
摘要: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疫情也波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在采取"封城"、宵禁、關閉邊境、禁航等隔離措施,以及全球供應鏈中斷、進出口貿易受阻、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投資和僑匯等外部資金銳減等多種因素影響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經濟遭受沉重打擊。其表現是:勞動者身體健康受到極大威脅,宏觀經濟陷入衰退,政府財政壓力陡升,金融穩定性受到動搖,糧食供需矛盾趨緊,實現包容性經濟增長將更為艱難。對此,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政府對內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對外努力尋求國際資金支持,以對沖新冠疫情對該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后新冠疫情時期,各國需加強公共衛生治理能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加快經濟結構轉型,增強經濟增長內生驅動力;化危為機,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等新經濟業態;促進非洲自由貿易區發展,推進區域價值鏈建設。
李墨絲,“CPTPP+數字貿易規則、影響及對策”,國際經貿探索,2020年第12期
摘要:在美國的積極推進和強勢引領下,從CPTPP到USMCA,再到《美日數字貿易協定》,CPTPP+數字貿易規則逐步形成,不斷推高全球數字貿易規則水平。CPTPP+數字貿易規則的重點是與數據流動、數字技術、數字稅收有關的規則。不斷深化的跨境數據自由流動和禁止數據本地化等規則,將從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政府獲取數據 等方面對我國帶來重大挑戰。我國應當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對標CPTPP+數字貿易規則,加強數字貿易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國內改革開放與全球改革同步進行。
鐵瑛、何歡浪,“銀行管制放松、財政開源與地方政府債務治理”,財政研究,2020年第11期
摘要:在我國金融業結構性改革深化與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逐步暴露的背景下,本文從收入側的角度探究了表現為城商行大量設立的銀行管制放松所帶來的財政開源,并對金融發展與政府債務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再考察。基準研究結論表明,銀行管制放松所帶來的城商行發展通過激發結構性競爭顯著抑制了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的擴張。進一步研究表明,銀行管制放松的債務抑制作用在經濟“僵尸化”程度更高的城市會表現的更強,并且這一結論在財政開源需求更大的城市會進一步增強,銀行管制放松表現出了顯著的開源效應。本文的結論意味著,地方政府債務治理與金融業結構性深化改革具有高度的邏輯一致性。
閻虹戎、張小鹿、黃梅波,“互利共贏:中國對外援助與受援國出口能力提升”,世界經濟研究,2020年第3期
摘要:本文利用2002-2014年中國對120個國家提供的援助與受援國出口數據,研究了中國對外援助對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表明:中國對外援助促進了受援國對華出口規模擴大,提高了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這對于提高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和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來說都是有利的,符合中國對外援助“互利共贏”的基本原則。異質性檢驗發現:中國對外援助促進了符合受援國比較優勢的制造業產品,尤其是中低端制造業產品對華出口能力提升,并未促進農產品等非制造業產品以及初級品和資源品等制造業產品對華出口能力的提升,從而較為全面地駁斥了西方國家提出的“資源掠奪論”等負面觀點;中國對外援助不僅促進了非洲國家對華出口能力提升,也促進了非洲以外其他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提升,尤其是中低收入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提升;中國“促貿援助”并未顯著促進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提升。作用機制檢驗發現,受援國工業發展在中國對外援助促進受援國對華出口能力提升方面起到了部分中介效應。
王金強、黃梅波,“中美全球主權債務治理博弈及對策分析”,東北亞論壇,2020年第6期
摘要:債務治理是中美兩國戰略博弈的一個縮影。雖然債務問題的發生在本質上屬于經濟問題,但債務問題的解決卻與大國關系緊密相關。長期以來,債務的解決往往被西方債權國視為介入、影響甚至塑造債務國經濟政策和國際發展議程的重要工具。當前,作為全球債務治理的主要參與方,中美兩國在解決全球債務問題中存在明顯分歧。受此次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發展中國家經濟遭到重創,部分國家的債務狀況迅速惡化。由于中國等新興國家已經成為發展中國家的主要債權方,美國將全球債務治理作為對華競爭與遏制的新手段:一方面借助國際金融組織通過債務減免倡議樹立道德制高點,彰顯美國在全球債務治理中的主導優勢,另一方面通過構筑發展中國家“抗債減債”統一陣線,集體對中國債務減免施加政治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債務減免中執行差異性標準,要求將中國的債務減免作為發達國家放寬債務國償債期限的前提。這種帶有競爭和對抗性的債務減免政策,不僅會增加中國的償債風險,影響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聯系,而且也給其他西方國家提供了攻擊中國的新口實,進而成為美國從地緣政治施壓中國的新手段。而中國將會遭受來自部分發展中國家和西方國家的雙重政治壓力。
高祿、羅明津,“資本賬戶開放對收入差距的綜合效應分析”,中國經濟問題,2020年第5期
摘要: 本文融入資本收入特征和經濟地理學的內容,在異質性個體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實證分析研究資本賬戶開放對收入差距的影響。通過研究認為國際資本對收入差距存在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直接效應為國際資本會強化資本輸入國的資本集聚狀況從而進一步提高資本所有者收入,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效應,間接效應為國際資本促進資本輸入國的資本分散和利率下降有利于低收入者轉變經濟行為,從儲蓄者轉變為投資者,從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進而縮小收入差距的效應,綜合效應取決于這兩種效應; 同時,國內因素對綜合效應存在重要的制約效應。最后本文認為我國應根據地區和行業的資本狀態來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
張輝、閆強明、唐毓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摘要:由于全球保護主義傾向突出,"一帶一路"建設在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過程中發揮著愈來愈重要的作用,不僅拓展了中國開放之路,加速中國資本走出去,構建以中國為節點的全球自由貿易網絡,還能完善沿線國家或地區交通運輸、電力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工業就業崗位。鑒于沿線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差異較大、中國輕工業及服務業全球參與程度不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應加強戰略互動,堅守貿易共贏,完善投資環境,打造多邊合作機制。
劉永輝、趙曉暉、張娟,“中國對中東歐直接投資效率和潛力的實證研究”,上海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
摘要: 基于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直接投資存量,分別在“16+1”和“16+1+9”背景下測算了中國對中東歐16國的直接投資效率和潛力,發現“16+1+9”樣本下的投資效率較“16+1”樣本下的投資效率有顯著提高,“16+1+9”樣本下的投資潛力高于“16+1”樣本,并且分析比較了其差異性和成因。結果顯示: 中國對歐盟成員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的投資效率較高,投資潛力也較大;相比而言,中國對巴爾干半島上的波黑、黑山、塞爾維亞和北馬其頓等國的投資效率偏低。
黃梅波、蔣奇,“審慎把握南蘇丹的投資機遇”,國際經濟合作,2020第4期
摘要:2011年,南蘇丹獨立建國后,由于地緣政治和族群矛盾等問題,2012年,再次爆發南北蘇丹邊境戰爭以及2013年爭奪內部權力的族群戰爭,之后更是沖突不斷,所有這些都對在南蘇丹投資帶來極大風險。與此同時,由于多年戰亂,南蘇丹經濟發展極端落后,基礎設施投入嚴重不足,無形之中增加投資成本。但南蘇丹是非洲最年輕的國家,雖飽受戰亂困擾,仍充滿生機與活力。
李墨絲,“WTO電子商務規則談判:進展、分歧與進路”,武大國際法評論,2020年第6期
摘要:WTO電子商務聯合聲明談判的啟動,是二十多年來WTO電子商務議題的重大進展,反映了數字貿易對國際貿易規則提出的新需求。參加方之間在談判路徑和訴求主張上存在明顯分歧,對于電子傳輸免關稅永久化、數字產品非歧視待遇、跨境數據自由流動這些核心議題的爭議尤為尖銳。這些分歧不僅反映了貿易自由化與非貿易目標的沖突,也涉及到數字技術給多邊貿易體制帶來的挑戰,還交織著互聯網治理的難題。WTO電子商務聯合聲明談判必須尋求包容性的解決方案,通過形成開放式諸邊協定、采用靈活的談判框架、達成高標準軟法規范、提供充分的技術援助等,平衡各方利益,促成協議達成,增強WTO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相關性。
王珊珊、黃梅波,“中非金融合作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基于非洲金融市場發展視角下的實證研究”,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
摘要:中非金融合作是中非"十大合作計劃"之一,是中非合作發展的新亮點。2018~2019年中非金融合作不斷推進,但雙方的金融合作仍處于較淺層次。在中非雙方經貿往來日益頻繁的今天,妨礙中非金融合作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雙方金融發展差距較大。本文基于非洲金融發展的視角,采用1996~2017年47個非洲國家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非洲地區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資、進口商品額、資本項目開放對非洲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是正向顯著的,接受援助影響的大小和方向則是不穩健的,這是因為援助對金融市場發展的作用受其方式、結構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存在更多的不確定因素。
張磊、徐琳,“更高標準經貿規則對上海探索自由港的啟示”,國際商務研究,2020年第5期
摘要:全球價值鏈的迅猛發展和國際經貿規則的加速重構是當前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特征。十九大提出“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等。對上海而言,在近期成功實現自貿區擴區基礎上,也應進一步考慮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包括聚焦“境內關外”探索“WTO+”規則,實現市場開放全面“負面清單”化;推動“事中、事后”監管政策創新,國內改革對接WTO
X規則;擴展國際發展合作,助力“一帶一路”為更高標準添磚加瓦等。
閻虹戎、黃梅波,“中非投資合作及其影響——上海對外經貿大學‘2019中非經貿論壇’綜述”,國際經濟合作,2020年第1期
摘要:由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主辦的“2019中非經貿論壇”于2019年11月15日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中非投資合作及其影響”。一百余位來自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和學者出席會議,從經濟學視角對中非經貿合作特別是中非投資合作中的機遇、挑戰及其對中國和非洲國家的影響,以及中非經貿合作如何與“一帶一路”倡議對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內容涉及中非投資合作的戰略、中國對非援助與貿易、中國對非投資與產能合作、非洲國家債務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論壇的舉辦對于促進非洲經濟發展及深化中非經貿合作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黃梅波、王曉陽,“非洲港口市場競爭環境及中非港口合作”,開發性金融研究,2020年第6期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以及參與世界貿易體系程度的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日益密切。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的開啟,使中國與非洲大陸各個國家在經濟、貿易等方面的關系逐漸升溫。2019年中國已經連續十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作為聯系中非貿易的樞紐橋梁,海上交通航線的發展受到了廣泛的關注。港口作為海上貿易過程的關鍵一環,中非港口合作的進展和效果對于推進兩地區間貿易,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本文著重分析了非洲港口市場的現狀和競爭環境,以及中非港口的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分析中國參與非洲港口市場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并對未來中非港口合作的有效推進提出政策建議。
黃梅波、方紫瓊,“中非電力合作的項目風險及效果評價”,開發性金融研究,2020年第11期
摘要:在“一帶一路”的建設中,非洲是我國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來,中非互利合作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合作方面在數量和規模上不斷擴大,其中電力合作是中非基礎設施合作的重點項目。本文從非洲電力市場和中非電力合作的現狀出發,重點分析中非電力合作的項目風險,并對合作項目進行效果評價,最后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本文認為,中國與非洲國家在開展電力合作過程中存在著項目層面以及宏觀層面的風險;中非電力合作產生了積極效果,但也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建議通過國家對電力企業進行統籌規劃、提高中國電力行業技術水平、投資方式向PPP轉型、加強項目管理風險等對策來不斷完善中非電力合作,達到互利共贏。
張磊, “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新型國際貿易發展與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科學發展,2020年第12期
摘要: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建設要找準自身特色和稟賦優勢,把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創新生態放在突出位置,有序推進特殊經濟功能區建設。要大力發展轉口貿易、離岸貿易與國際航運業,推動國際中轉集拼等取得新突破。要發揮自身投資貿易自由化程度高、網絡信息流動便捷等優勢,立足新型服務貿易、數字經濟等前沿趨勢,積極培育高端服務、數字貿易等產業,重點發展保稅服務、高端制造衍生服務、離岸數據服務、數字內容等產業。
Lu Jiang & Zetao Wu,“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oward Mor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2020(05)
Abstract: Since the new millennium, several shifts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have brought a series of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ODA model, typically adopted by the OECD-DAC members. The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featuring incorporation of private sector actors and business models in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is article aims to examine the origin, concept and mechanism of the new model of ‘development PPP’, and discuss some main problems that have already occurred or will likely occur in practice. It also compares the Northern ‘development PPP’ model with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package’ model and see how likely for the two to learn from each other. It is argu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non-governmental actors, especially that of private sector, has become an irresistible trend in glob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China has been a pioneer in this regard. Having that said, China needs to further systematize and theorize its rich practices of ‘development package’, and establish relevant agencies and carry out more concrete and practical policy measures to boost PPP and combine commerce with aid in delivering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This will pave the way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package’ model, and help form effective dialogue with its Northern counterparts. In this process, China needs to take full consideration of its specialty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from global south and make further efforts trying to reshape and lead the discourse in the global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rena.
崔文星、黃梅波,“中國對非洲發展援助與國家利益分析”,載《全球治理的新動力與新機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內容提要:近年來,中國對非援助常常在國內引發爭論。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中國在自身尚有眾多貧困人口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把錢送給遙遠大陸上的外國人。本文嘗試對此問題進行回答。本文在對國家利益以及國際發展援助的動機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中國對非發展援助的動機及其與國家利益的關系進行了深入闡釋。論文首先對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對非援助的政治利益進行考察。其次,則分析了改革開放時期中國與非洲之間互利雙贏的發展合作伙伴關系,援助對發展這一伙伴關系的重要作用。在新時代,中非發展合作的成功經驗將會增強中國在全球發展治理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總起來看,一方面,中國對非發展援助與中國的國家利益是密切相關的。另一方面,中國的對外援助又超越了簡單的國家利益,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