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法治人才培養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要求,法學院穩步推進與司法實務部門的深度合作,強化法學教育深度銜接。近日法學院、知識產權聯合研究院與閔行區人民法院聯合打造沉浸式“司法課堂”。第一講由閔行區人民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章國棟,民事審判庭副庭長(知產審判團隊團隊長)何剛,立案庭副庭長吳瑞益,知產審判團隊成員徐杰云法官為我院研究生開講。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系教師高陽帶隊組織開展。
走進智慧法院,感受數字化立案
閔行區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章國棟帶領我院師生一行進行了參觀,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了法院的莊嚴肅穆,同時也了解了法庭席位布局的內涵意義。立案庭副庭長吳瑞益向同學們詳細講解了數字化立案流程,依次介紹了智慧艙、文書自助書寫、“閔捷云”收發事務服務中心等智助立案設備及功能,讓大家體會到了科技賦能下,智慧法院如何提高辦案效率。
走進庭審現場,見證場景化審判
“司法課堂”上,同學們旁聽了知產審判團隊成員徐杰云獨任審理的商標侵權案。這種全浸入式體驗讓聽審的同學們體會到了書本上的法律知識如何在司法實務中得到體現。庭審結束后,民事審判庭副庭長(知產審判團隊團隊長)何剛、徐杰云詳細解答了同學們的提問。徐杰云指出,知識產權案件出現“地毯式”維權原因在于,權利人在侵權初期難以發現侵權行為及權利保護機制的疏漏,此時,需了解當事人訴訟的真實意圖,秉著化解矛盾的初心,靈活運用多元糾紛解決機制。何剛表示,法理與情理是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均需要考量的因素,二者兼重,不能有失偏頗。
沉浸式“司法課堂”是法學院與人民法院協同對研究生教育模式創新改革進行的有益探索,通過將課堂搬到法院,讓學生走進庭審現場,幫助學生深度理解中國特色法治實踐的基本邏輯,培育學生崇尚法治、捍衛公正、恪守良知的職業品格,進一步激發學生作為法律人應有的社會責任與使命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