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視界】2022年第6期
《“合法”民事訴求何以變成刑事犯罪?——檢視“二倍工資”的法治困境》,轉載于人大復印報刊《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2022年第4期
作者:李干 法學院民商經濟法學系講師
【成果介紹】
本文轉載于人大復印期刊《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2022年第4期,原文載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21年第6期。本文針對民事層面的勞動爭議處理結果與刑事審判結果所折射出的司法悖論,檢視與反思“二倍工資”制度與其立法目的、現 實效果的關系,探尋避免此種法治困境的方法,并提出三種思路調整《勞動合同法》“二倍工資”規則,避免“民事合法”與“刑事犯罪”兩種司法評價發生對撞。
摘要:近年來在部分個案中,有的勞動者故意拖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或故意提交虛假簽名的書面勞動合同,繼而通過公力救濟向用人單位索取"二倍工資",對此勞動仲裁、民事審判與刑事審判分別給出民事"合法"與刑事犯罪的兩級評價,如此兩重評價暗含著法治風險。作為《勞動合同法》創設的一項懲罰性賠償,"二倍工資"系推行書面合同制度的一種手段,但"二倍工資"的"大前提"在語辭表述上模糊,司法實踐對"二倍工資"的歸責與舉證規則亦不明晰,且"二倍工資"不以勞動者遭受實際損害為前提,若勞動者對簽約不配合,用人單位的反制手段也較為有限,因此"二倍工資"的必要性與均衡性有待檢視。研究認為,懲罰性賠償兼具獎勵訴訟的功能,勞動領域有別于消費領域,并不適合獎勵訴訟的價值導向,司法實踐通常從主體層面防控勞動者濫訴或惡意訴訟,但亦有不可取之處。未來可根據實際情況,從立法與司法兩個層面對"二倍工資"規則進行刪、修、限。
關鍵詞:二倍工資; 勞動合同法; 書面勞動合同; 懲罰性賠償; 刑事犯罪;
【作者簡介】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兼任中國社會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法學會勞動法研究會理事、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