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歷程和啟示 |
開設部門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時間地點 | 2018年11月15日3—4節 信息樓526室 |
面向對象 | 大一大二學生 |
主講人 | 袁志平 |
講座類型 | 全校性學術講座 |
內容簡介 |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十九大后的開局之年。結合自己黨史研究的成果,從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三大意義、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及歷史性成就、40年的歷史經驗與啟示、新時代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個人的幾點體會五個方面講解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中國式奇跡”。 一是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 二是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 三是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 四是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 啟示一:改革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由人民共享。改革的目標是人民的福祉,習近平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不是為改革而改革,更不是為了權力的鞏固而改革。改革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是社會和諧體制機制的構建和完善過程。維護好、實現好和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有效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的根本保證。 啟示二:堅守市場經濟主體平等的理念。什么是市場?最通俗地講,市場就是人與人交換的一個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交換關系。因此,拋開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的運動軌跡,市場靜態的基礎就是不同產權的主體和不同產權主體之間的平等關系。因為分屬不同產權,因而有交易之需要,因為有平等之地位,因而有交易之可能。 |